況鐘不知道這房山到底有多少自己從未見過,也從未聽過的事。
就一個免費讀書,就讓況鐘感慨不已,儒家一直推崇的大同社會,也不過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讀。
沒想到儒家口中的大同社會,竟然在房山實現,房山州如今不就是實現了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讀嘛!
不用想房山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圣賢書沒有任何關系,這里面肯定有一套新的施政理論在支撐。
任何新政都必須有一套政治理論做注腳,不然就會引起人心的霍亂混亂,看來這個房山有太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
況鐘很想知道房山的學堂在教授孩子們什么學問,肯定不會四書五經、君子六藝。
“唐知州,花費如此大的財力教授孩子讀書,目的是什么,總不能是所有孩子都去參加科舉吧?”
“況郎中是何意思,房山子弟不配科舉嗎?”
“老夫不是這個意思,這么多孩子都擠在科舉的獨木橋上,對孩子們來說太殘酷了,若是因為科舉耽誤了一輩子,豈不是要后悔終生。”
“房山的學堂從成立之初就不是為了科舉,四書五經只能修身養性,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比如房山大旱,需要想出切實的辦法救災、減災,四書五經可有什么切實可用的辦法?”
“這……!什么學問救災也不過是放糧救助百姓,保證百姓在下一季糧食收成下來之前不被餓死。
朝廷設立的常平倉與義倉不就是為了應急準備嗎?”況鐘還是傳統的官府救災辦法。
“若是有糧食誰都會救災,現實中只要大災官倉必定無糧,至于官倉中的糧食去了哪里,您在基層待過,對基層的手段可謂是心知肚明吧!”
況鐘知道唐三任的話沒有任何問題,真要大災來臨官倉剩余的糧食那就是杯水車薪。官府施粥賑濟災民的目的也不是救助災民,而是讓災民吊住一條命,不至于扯旗造反。
“唐知州認為應該怎么救災?有更好的辦法救災嗎?”
“救災最好的辦法是預防,旱災來臨之前,就要做好減災預防,通過精確的計算,確定興修水利的方式確保有水的地方能夠得到充足的灌溉。
這就需要有提灌技術,將河水引到田里,提灌技術指望都四書五經能造的出來嗎?
既然陛下說況郎中不必急著與下官交接,那就請況郎中多在房山之地走一走看一看。
一地父母官若是連自己的轄區都沒有走遍,如何能夠做到有理有據的施政,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能讓百姓信服。”
況鐘對唐三任所說的提灌技術并不是很了解,不過這應該是工匠實學的范疇,在儒家看來都是不入流的雜學。
況鐘雖然并未參加科舉,但是骨子里還是傳統的儒生,不過久在基層打轉深知實用之學對于官府運作的重要性。一個只會四書五經,什么施政經驗都沒有的進士官,到了地方上不是選擇與地方同流合污,就是被地方上使用手段弄的丟官罷職。
不過對于唐三任所說的為官一任連自己的轄地都沒有走遍,那根本就不合格。況鐘重新對這個知州有了認識,一個能夠讓一方百姓富裕起來的能吏怎么可能沒有一點兒真本事。
在州衙住下之后,況鐘便開始了對房山認真的考察,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就找唐三任請教,唐三任也是有求必應。
從鴨苗孵化基地到女子營地,從孤兒學堂到各地蒙學堂,從田間地頭到百姓家中,況鐘深入細致的對房山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越是看的仔細,況鐘就越是心驚,這小小的房山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在女子營地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新式發明,這些女子在女子可以自由自在的從事自己想做的事,只要能夠提出合理的設想,官府就會撥給資金鉆研。
況鐘從來就沒有想過女子會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