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當然說不出百姓會有什么不滿的地方,新政一出,不是民不聊生,而是紳不聊生。
張本有些尷尬的站起來說道:“陛下為何對士紳又如此的成見?”
朱瞻基皺了一下眉頭,這算是直接對抗了嗎?
“朕對任何人都沒有成見,朕只尊重事實。士紳也好、百姓也罷,想要獲取利益無可厚非。可是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不能不顧天下的死活,大明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國家,田畝稅收是朝廷的最主要的財政組成部分。
士紳們把大部分的土地壟斷,卻不愿意交一文錢的稅,而官府為了完成地方的稅賦定額,反而將賦稅分攤在本就生活在貧困線下的黔首百姓身上。
百姓們除了逃亡之外,就只剩下了死亡和投身大戶人家為奴等為數不多的路可走,這個時候若是有陰謀者煽動,百姓揭竿而起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是誰逼反了百姓,逼反的百姓首先要打倒的又是誰,你們認真的想過沒有?朕真害怕有一天你們會說出‘百姓怎么不在家等著餓死,非要跑出來造反’這樣的話,真要是到了這一天,大明就徹底沒救了。”
眾人聽出了皇帝話語中的蕭瑟意味,不明白皇帝為何會有如此悲觀的心理,眾臣雖然對白蓮妖人的叛亂著急上火,但是沒人覺得這些人能有多大的作為。
他們著急的是兗州有一個不可出事的人家,這家人就是儒家的象征,一旦出現不忍言之事,儒家在大明的名聲可就徹底的臭了。
如果說叛賊真的能奪了大明的江山還好,大不了就叫做順天應命,儒家還是能自圓其說。可是這事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只要人眼睛不瞎就能看得出來,大明如今正在走在蒸蒸日上的路上。
“陛下!臣等知道,現在士紳確實有些不像話,可是陛下也不能一棒子將人打死,還是應該治病救人為主。”
“朕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百姓能在新政下獲得好處,士紳就不行嗎?”
這就是皇帝與文官的主要矛盾所在,皇帝想的是所有人都在一個公平的制度下競爭,誰有本事誰吃好的。
文官為代表的士紳卻想的是依靠特權牟利,總想著不勞而獲,享受好處還不想承擔義務,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陛下!士紳若是與普通百姓一樣對待,那以后還有誰愿意十年寒窗苦讀,沒有人讀書科舉,誰來為陛下牧民?”
朱瞻基冷笑一聲:“這天下缺什么人也不缺想當官的人,朕還不妨告訴你們,你們再不學會改變,儒家這塊牌子早晚都會砸在你們的手里。
不論任何的學問都要有開拓的精神,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只會走向滅亡。”
話說到這里,又是不歡而散,朱瞻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文官們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雙方完全就不在一條道上。,
回了內閣,楊士奇將人留在內閣繼續商議接下來該如何處置山東之事。
“諸位準備湊錢吧!我們必須在幾日內將平叛的錢糧湊出來,然后兵部才能有錢糧調動軍隊。我們出了錢,陛下絕不會出來阻撓,陛下是個最講規矩之人。”
“憑什么朝廷平叛要我們出錢,朝廷現在都已經欠了我們兩個月的俸祿了!”工部尚書吳中一直沒有說話,他是技術官僚,對這些政治上的東西不感興趣,可是一聽要讓自己掏錢幫朝廷平叛,立馬不干了。
楊士奇知道自己這個提議很難通過,沒想到他們這些最高層次的人中間竟然還有反對之人。能到這個層次的高官最起碼的政治敏感度還是應該有的吧,可是沒想到吳中會第一個反對。
“吳大人,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陛下是想絕我名教的根本啊!”
“那又如何?天下沒有儒家的時候,也一樣過得很好,老夫又不靠儒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