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小組的推舉,三個組長被推選出來。其中一個就是李昊,另外兩個一個名叫朱天岳,一個叫張長德。
朱天岳家里是開豆腐坊的,農閑的時候靠著賣豆腐能夠補貼一些家用,使得家中有那么點兒余糧,朱天岳又想讀書,父母就他這么一個兒子,不忍拂了兒子的愿望,便給他在村子里學堂交了束脩,偏偏朱天岳不喜歡讀四書五經,卻對雜學很感興趣。沒想到陰差陽錯的皇帝招募新政吏員,他學雜學反倒成了優勢,成功的被皇帝錄取,成了真正的天子門生。
另一個組長張長德的家世就更加的簡單,家中有三十畝地,是大明如今典型的自耕農,也是官府最容易壓榨的對象。
張長德的父母一心想要他考取功名,不要求考的太高,只要過了院試,能考個生員就行,有了這個功名,胥吏衙役就不敢再來他家敲詐勒索。
可是寒門想要考取功名何其難也,沒有人指導,就憑著鄉下私塾先生那三腳貓的學問,怎么可能培養出科舉精英。若是有這兩把刷子,他自己就會下場拼搏一把。
私塾先生過了童生試后就再無寸進,時間長了也就放棄了科舉這條路,在鄉間教書糊口,閑暇時看著亂七八糟的雜書。他把這些自己學到的東西在學堂里賣弄,張長德對這些知識很感興趣,通常都是過目不忘,正經的四書五經沒學好,倒是學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在皇帝選拔吏員的時候成功錄取。
這三個人代表了最底層的三類人,自耕農、小手工業者和小商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官府和士紳欺壓的對象,尤其是自耕農更是受盡盤剝,在官府與士紳大戶的合力盤剝下,會有越來越多的自耕農破產淪為佃戶,進而淪為流民。
小手工業者生存條件要比自耕農好一點,畢竟是憑手藝吃飯,但是他們和小商人一樣,往往是官府攤派的對象,就連征發徭役也會優先征發他們,理由是他們不事生產,讓他們服勞役不耽誤農耕。
士農工商,這兩個職業在世人眼中就是賤業,子孫都不得參加科舉,可見社會地位之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