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們沒想到這一次賑災的官員這么有良心,竟然用這么稠的粥賑災,頓時生出了活下去的希望。
感覺到老百姓情緒的變化,工作組開始了新政的宣講,同時表示官府會借給老百姓種子,幫助百姓恢復生產。
這樣的條件,若是在太平年景,百姓們還有疑惑,官府給出這么好的條件是不是又想耍什么花招坑害百姓。
可是現在他們已經一無所有,官府還得花錢救濟他們,他們能有什么可被官府圖的。
百姓們面對花大力氣賑濟他們的新政工作組,也不知道是誰傳出來的,皇帝這是拿體己錢賑濟他們,這讓老百姓尤為感動。
本來因為反賊肆虐對朝廷升起的厭惡之心,又因為皇帝刷了一波名聲紛紛盛贊明君在朝,殊不知讓他們流離失所的正是皇帝的故意放縱。
對于工作組推行的新政,老百姓們誰都沒有阻攔的理由,本就一無所有,還能再差到哪里去。
兗州的土地丈量工作進行的很快,基本上工作組一鋪開,幾天就能完成一個縣的土地丈量。
一些躲進府城,僥幸逃過一劫的士紳返回家園,再想煽動百姓對抗新政,已經沒有可能。
只能將不滿藏在心底,接受工作組土地丈量,兗州由于反賊的肆虐,大量的大戶被滅門,土地自然就成了無主之地。這些土地被工作組集中起來,用與東昌府同樣的方法開始拍賣。
可是兗州與東昌府不同,東昌府并未遭遇兵禍,人口眾多,富戶也不少,自然能將清理出來的隱田吃下。兗州的富戶已經十不存一,而且由于戰爭的原因戶口減半,已經是人少地多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本地人根本吃不下這么多的土地,朱瞻基又不希望外地來人購買,在沒有打破宗族社會之前,貿然吸引外地人買地,很容易引起本地人與外地人的矛盾,如同廣東那邊一般土客矛盾尖銳,成了一大社會隱患。
大片的土地朱瞻基打算建成農場,進行大面積耕種,種地的人選也是現成的,那就是失地的百姓。
這些百姓租種地主家的地,一年到頭也落不下多少糧食,若是把他們編入農場,盡量使用機械,減少人力消耗,能夠最大可能的降低種植成本。
士紳地主在與農場爭奪人力上,肯定不是農場的對手,就會倒逼著地主進行農業技術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阿縣成立了兗州第一農場。農場擁有耕地十萬畝,招募一千戶失地百姓為農場工人。不管旱澇按月給工人發放薪俸,每個工人月俸六百文。
農場還會為工人提供飯食,就是他們的女人、孩子也能在農場找到一些類似喂養牛羊等輕便的工作。
農場還為每一個農場工人家庭每人一畝自留地,這一畝地不用承擔任何賦稅,但只能耕種,不能買賣,土地產權屬于農場。
不過農場青壯在農閑時必須接受軍事訓練,朝廷征兵時優先抽調農場青壯入伍當兵。
與此同時農場所產生的大量秸稈還能用于飼養牲畜,十萬畝耕地至少要有兩千頭耕牛才能滿足,農場耕種需要。
這樣的農場,類似于古代的屯田,區別是農場不再是小農耕作,而是集約化經營。
大規模耕作的好處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力使用,使得農場的收益大增。
農場剛成立的時候,面對農場的招工,失地的百姓其實更愿意佃租土地。無奈的是他們沒有土地,官府就不給他們提供種子,地主倒是會給他們提供種子,可是他們知道借了地主種子,這輩子都還不清,一些家庭橫下心在農場報了名。
在他們看來,老百姓種地,不是給自己家干活誰肯賣力氣。種地時你糊弄地皮,莊稼就會糊弄你的肚皮,這么多人一起給公家種地,肯下力氣才見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