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百姓安居樂業!”
“愿為大明效死!”
第二天一早,五個千戶所集結完畢,侯顯開始在各個千戶所招募基礎建設工人。昨天前來議事的各級軍官已經將官府的招募條件告知了各個百戶所,老百姓亢奮了一個晚上,招工的攤子剛支起來,就圍攏過來很多老百姓。
老百姓都詢問這招工都死干什么,負責招工的海軍官兵只得再次將招工的條件和從事的工作說了一遍,并且保證到月就開薪水,絕不拖欠。
這一下家中勞力多的人家紛紛將自家的兒子送到招工攤子面前,不一會兒工夫就有一千多人報了名。
原計劃招募一千人的施工隊伍,一下子多了好幾百人,侯顯拍板所有人都留下,以后用人的地方多著呢,再來一千人都能吃得下。
暫時雖然南平州還需要海軍補貼,用不了幾年南平州就能成為大明最富裕的州。不用說別的,就這過往的船只服務費就得收好多。
這邊施工隊伍招募好之后,便南下風暴角開始修建燈塔,燈塔對于船只航行的意義怎么拔高都不過分。這座燈塔侯顯計劃設計成大明的寶塔形狀,共計十層,足有二十丈高,在這個風帆船只航行在海上的時代里,這個高度已經足夠使用。
無論是鄭和還是侯顯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對于寶塔的形制都非常了解,鑒于風暴角的大風,整座燈塔完全采用石材修筑,風暴角別的不多,就是石頭多。
就地取材,經過簡單處理的石材,用貝殼燒制的灰粉活成灰漿用作石材的粘合劑。這對于一千多人的施工隊伍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成的。
趁著鄭和到來,有人坐鎮港口,侯顯帶著向大興等衛所官兵開始向北尋找適合墾殖的地點,沿著海岸線向北走了一天的路程,散出去的夜不收就已經發現了河流水塘,河流周圍的土地平整,非常適合開墾耕種。
這塊平原的面積有幾十萬畝大小,完全能夠容納整個衛所的墾殖。整個衛所圍繞著河流進行安置,讓侯顯喜出望外的是這條小河居然能夠直通大海,大船進不來,十幾噸的小舢板經過疏通河道完全能夠通航。
有了這條小河,為墾殖的軍戶運送補給就方便多了,侯顯下令老百姓按照百戶為單位分散開墾土地。衛所官兵除了留下警戒的部隊之外,剩余的軍隊全部投入到疏通河道的工程中。
小河的河水不深,只有三四尺深,如今是南平州的冬天,疏浚河道的工作并不好做,只能初步測量一下河流的水文情況,勘測好施工的方案。
同時還要做好河堤的修筑,以免暴雨造成河水暴漲,淹沒河流兩岸的農田。幾萬人定居點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資的投入。
事無巨細都需要侯顯這個掌舵者操心,首先移民們最缺的是耕牛,依靠人力進行開荒不僅辛苦,而且效率非常的底下。
不過眼下卻沒有這個條件,從大明向南平州運送耕牛的成本高昂,而且這么遠的海路運送,如果不能靜心照料,大多數牛都活不到下船。
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在土人這里找到牛、馬等大牲畜,為了尋找牛馬,一支從全軍中挑選出的精銳組成的百人小隊,在一名百戶的帶領下,開始四處尋找土人部落,查探土人部落是否有牛羊飼養。
從那些戰敗者的口中,侯顯已經知道,從港口向北三天的路程有一個大部落,他們的部落有幾千勇士。在吞并了戰敗者之后,他們的實力更加的強大。
百人小隊的目標就是尋找這個部落,這樣一個幾千人的大部落,至少已經進入原始文明狀態,能夠熟練使用工具,并且能夠馴養動物是原始社會的顯著標志。
只要能夠從這個部落中得到牛馬等大型家畜,就能解決移民開荒的畜力不足的境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