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的人少了,如何能保證大明的糧食安全,一旦發生天災,沒有存糧就是覆頂之災啊!”
“種田的人多就能保證糧食安全嗎?一樣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然這些年那些被朕遷徙到海外的流民是從哪里來的?”
這就是儒生的硬傷,嘴里面鼓吹仁政,好似除了他們,就沒人在意百姓死活。實際上破壞鄉間平衡最多的就是他們,在仁義道德的外衣掩蓋下,做著最無恥的貪鄙之事。
若是不加以壓制,無論什么人當政,都會發展成明末那種情形,這是階級屬性所決定的,士紳的屬性會促使他們兼并更多的土地,將百姓束縛在土地上,除了耕作之外不能有其他的思想,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正意義,百姓覺醒了,誰還會給他們做牛做馬。
愚昧的百姓才是最好對付的百姓,也是最容易煽動起來的百姓,朱瞻基可以想象的到,明年的新政一定會發生很多與百姓的沖突事件。
“陛下!朝廷可以出臺政策,遏制大戶兼并土地,使天下百姓都能耕者有其田,這樣人為的抽走百姓造成土地荒蕪,臣絕不贊同。”楊溥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出發點也許真的是擔心大明的糧食安全。
“朕剛才就說了,建議你們去山東做一次實地的考察,不要坐在廟堂憑著想象處理政務,你們做出的一個輕飄飄的決定,可能就關系到千萬百姓的生死,不要空談,給出的結論要有證據支撐,朕一直都在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就拿這土地集中化到底是好是壞,那是需要實地去考察,甚至要通過實驗去證明,而不是一張嘴就說好,或者說不好!古人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整日說要效法先賢,可是先賢真正的好處,可有人真的在效仿。”
糧食安全卻不是讓普通百姓當牛做馬就能保證的,歷史已經無數次的證明,小農經濟永遠走不出興亡周期論的怪圈,只能是一次次的興衰輪回。
集中化、大農場化能夠催生機械化種植,使用機械的好處就是能夠極大的提高農業種植效率,農業可以用更少的人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問題。
農業效率提高之后,就能讓更多的人口從事到工業生產中,使得工業品的生產成本逐步降低,只有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工業品的時候,消費市場才能繁榮起來。
楊溥滿面通紅,六十多歲的老人,竟然被皇帝職責不要信口開河,可是這話是皇帝說的,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在心里暗罵皇帝刻薄寡恩。
楊士奇不忍看著楊溥尷尬的處境,岔開話題問道:“陛下!若是一農場方式經營,通過大量使用機械,是能減少不少勞動力,可是剩余這些百姓又往哪里安置,總不能把我大明的百姓全部遷到海外啊!
若是那樣會不會造成強枝弱干的境況,大明必須要保證足夠的強大,才能讓所有的藩屬國俯首稱臣,大明的國力一旦衰弱下來,別人不敢說,就草原上那些有狼子野心之輩絕對會毫不猶豫的打過來。”
“楊師傅所慮甚是,大明必須要保證主體一直強大下去,未來幾年大明會減少向海外移民的速度,明年是大明大規模向海外移民的最后一年,以后的移民完全依靠民間行為,或者是各個藩屬國以及海外行省自己招募。
不過海外的南平州和新明島還是要持續的移民過去,這兩個地方關系到大明未來的貿易安全,必須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至于說皇莊的大部分百姓都會分流到各個工廠之中,海外貿易的興起,已經促使各個工廠蓬勃發展,單單是紡織業就需要大量的男女工人。更別提未來若干年大明的基礎建設都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都要從原本的土地耕種者中挑選。
大明在今后幾十年時間里,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