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道路,說句晦氣的話,就是后世子孫敗家,家底厚實一些,也能多敗幾年!”
“陛下何出此言?大明如今在陛下的引領下,國力蒸蒸日上,就連百姓的生活也是歷代最好的時刻,而且陛下才過而立之年,正是春秋正盛之時,相信陛下會找到一條大明萬世不易的大道。”
朱瞻基微笑道:“恂如不必安慰朕,這天下哪有萬世不易的王朝,朕從來不擔心朱家會不會滅亡,而是擔心華夏陷入三百年輪回的怪圈出不來。”
周忱知道皇帝在擔心什么,這個問題君臣二人以前討論過很多次,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就會大量滋生,而土地卻不會變多。只要人口達到一個峰值之后,各種矛盾就會層出不窮,沒有人愿意讓自己的子孫受苦,越是土地不夠用的時候,就越是土地兼并最嚴重的時候。
那個時候耕田的人比田多,手握大量土地的貴人就能繼續抬高土地的佃租價格,讓普通百姓一年辛苦到頭來還是勉強糊口。一旦有個天災人禍,要么賣兒賣女,要么就得背井離鄉選擇當流民乞活。
這個時候一些鄉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能夠解決的辦法就只有自己餓死,或者揭竿而起去搶大戶求活。
君臣二人做過推演,即使朝廷一直保證清廉,土地兼并控制到最好水平,依然擋不住鄉村人口太多而造成的社會崩塌。
想要保證人口的增加而不會出現人地失衡,能走的路并不多,最好走的一步就是拓展百姓的生存空間,將人口多的地方的百姓遷徙一部分出來,遷徙到人少的地方。這需要大明有強大的國力,保證新拓展的土地能夠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不然一旦無法控制,遷徙過去的百姓有可能就會成為當地人屠殺的對象。
或者是讓更多的百姓從事非農業的營生,保證鄉村土地的足夠充裕,可是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因為土地的產出并不會變多,從事非農業營生之人便成了單純的糧食消耗者。只要不能提高糧食的總產量,人地矛盾就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陛下!您是不是認為即使如我們現在這樣大力發展工商業、發展貿易、遷徙人口,依然擋不住有一天社會秩序的崩塌?”周忱感覺皇帝似乎有些悲觀。
“恂如!工業也不是萬能的,貿易更是如此,有些東西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得到的,比如糧食,現在是南洋各個小國糧食富裕,可以向我們出口,一旦他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用的時候,我們還能買到糧食嗎?
別忘了我們人口增長的同時,他們的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在沒有戰爭消耗的情況下,人口總是會不斷增長的。土地兼并也是大勢所趨,就如太史公書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逐利是人之本性。
儒家的虛偽就在于,既要逐利還要恥于言利,這樣矛盾扭曲的思想,才是儒家越來越僵化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變興亡周期率,確保華夏一直能夠強盛下去,那就要不斷的超越自我,一方面超越我們儒家的理論基礎,儒家畢竟是存在于華夏兩千年經久不衰的學問,這么長的時間屹立不倒,肯定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學問,我們要做的是摒棄儒學中一些故步自封的理論,改良儒學使其能夠助力華夏的發展。
通過改良儒學,讓其他實學能夠在大明蓬勃發展,并給予實學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朕強調一些部門必須是專業學科出身。只有實學得到尊重,讓鉆研實學之人活的有尊嚴、有地位,社會的進步實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對不是儒家一句奇技淫巧就能概括的。
當工業和實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催生一場農業大變革,機械取代人力耕作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只有大農場形式才能催生這種機械耕作,小農經濟沒有機械耕作的土壤。
基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