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工錢,誰都不好意思張這個嘴。
還是剛才說話的老頭兒問道:“皇帝陛下!若是我等認真做活,下個月這個工錢能給小人等漲回來嗎?”
“這個月扣你們的工錢那是對你們消極怠工的懲罰,又不是降你們的工錢,這一點諸位大可放心,朕的工廠從來不掙工人的血汗錢。”
皇帝話音落下,工匠們的一顆心落到了肚子里,仔細想想這琉璃廠生產這么好的東西,當然擔心走漏風聲,不讓他們離開也是應有之事。
————————————
時間退回到宣德九年的正月十六,放了一個大假的衙門開始重新開始放印開衙,大明邸報竟然沒有分版,整版都是大明中樞的官制調整消息。而且南北同時推行新政,唐三任負責北方,周忱負責南方。
隨著邸報開始向著全國擴散,全國的官場都是風聲鶴唳,沒有人知道自己接下來會是什么樣的命運。
周忱南下沒有選擇海路,而是選擇了修好的南北大通道,一路走到黃河岸邊。黃河北岸便是徐州城,黃河大橋的設計工作還沒有完成,天津工業區研究的水泥強度還有待驗證。想要過黃河只能選擇坐船擺渡。
過了黃河便是南直隸腹地,已經屬于周忱所負責的轄區。過了黃河官道到處都在施工,這條南北通道,計劃要在宣德十年底全線貫通。從徐州到南京一千里,兩年時間修通,每年要修五百里。而且要求的是高質量的砂石公路,這樣的工程量可是非常的巨大。
新政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又不許征發調勞役出縣,所有的工程全部依靠雇傭勞工和各個監獄的勞改犯完成。
如今各個監獄成了油水豐厚的地方,勞改犯可沒有人權,他們干活只能保證一日三餐吃飽,剩余的收獲那都歸各個監獄所有。
除了上交給刑部統一安排之外,每個監獄也都會有一點小金庫,這筆錢各個監獄花起來可沒有什么負擔,以前的監獄那是純負擔的地方,刑部與地方衙門每年都要撥給監獄不少的錢糧。
現在不但不要撥款,還能掙錢,上面也不會死睜著這筆收入,畢竟水至清則無魚。
過了黃河之后,便是黃淮之間的三角地帶,這個地方在整個大明都是洪水泛濫,災害頻繁。尤其是中都鳳陽府更是十年倒有九年荒,這片土地若是不把水患治理,將是永無寧日。
周忱過了黃河,開始放慢了趕路的進度,開始考察沿途的風土人情。了解當地百姓生存狀態,做到心中有數,只有知道百姓想要什么,才能對癥下藥做出讓百姓滿意的政策。
皇帝給他的時間不多,只有區區一年的時間,他知道只要把南直隸擺平,剩下的閩浙兩省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
宣德九年正月底,周忱帶著一個協的羽林軍來到了蘇州府治吳縣。不過他并沒有進城,而是把欽差行轅扎在了軍營里。
立起欽差行轅之后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召集蘇州府七縣所有的正印官前來議事,蘇州現在的情況非常糟糕,頂著一個重賦的名頭,卻空有其名,賦稅連年減少。
原本的官地大半已經被士紳豪強侵占,想要從這些人的手里將土地奪過來,那就等于是虎口奪食。
原本歷史中的蘇州現任知府是況鐘,不過況鐘被皇帝提前簡拔,現在已經是侍郎高位。如今的額蘇州知府是趙豫,趙豫字定素,北直隸保定府安素人,以生員身份加入靖難軍,歷任主簿、兵部主事、員外郎,丁母憂后在洪熙元年復起為兵部郎中,外放為蘇州知府。
在任期間屢次上書對蘇州官田進行改革,都被朝廷否決。對于欽差大臣把新政的第一站放在蘇州,趙豫心中有數。
皇帝雖然沒有采納自己的建議,但是也知道自己是個改革派,對于在南直隸打開一個突破口,沒有比找一個真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