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是大明海軍東洋艦隊署理提督王瑾,你現(xiàn)在是在我大明的軍艦上。”
“明國海軍?”山名教清口中吐出字正腔圓的漢話來。
“你會說漢話啊?”
“在我國上層貴族都以說唐言為榮,不會說唐言的都是下等人。”
“既然你會我明國語言,那我們就好溝通了,咱家問你,這倭國現(xiàn)在有多少兵馬拱衛(wèi)京都?室町幕府的權(quán)力架構(gòu)如何?”
“明國上官!室町幕府在京都的兵馬并不多,只有幾萬人。若是養(yǎng)的并太多,京都附近也養(yǎng)不起。至于幕府的最高權(quán)力是征夷大將軍足利氏子孫傳承,將軍之下設置管領,由足利氏一族斯波、細川、畠山三氏輪流擔任,謂之‘三管領’。
管領之下有侍所、問注所,政所等機構(gòu),而以侍所最為重要,侍所的首長稱‘所司’,由山名、一色、京極、赤松四氏擔任,謂之‘四職’,負責御家人的統(tǒng)治與行政訴訟。
‘問注所’的首長稱‘執(zhí)事’,此機構(gòu)除保管幕府的記錄、文件外,也負責文書的誤謬、偽證以及證件遺失等訴訟的審理工作,執(zhí)事由三善氏子孫世襲。
政所首長也稱“‘執(zhí)事’,它只主持幕府財政,審理有關(guān)買賣、借貸、質(zhì)押等方面問題,執(zhí)事一職由二階堂氏擔任。”
“足利氏的族人為何不姓足利氏?”
“上官有所不知,除了將軍一脈,其他族人是沒有姓足利的資格,只能被將軍賜姓。”
“原來如此,相必那山名氏就是你的家族吧?”
“正是,不過在下是家族旁支,并不受家族重視,被安排到石見國做守護,也是費了不少的人情才謀得的差事。”
王瑾哈哈大笑道:“你若忠心為我大明皇帝做事,咱家可以讓你做幕府的侍所所司,讓你一躍從旁支變?yōu)橹髦Α!?
“明國上官,到現(xiàn)在在下都不明白,發(fā)生什么事了,為何你們要把在下綁到你們的船上?”
“你難道不知道嗎?你們的幕府將軍拒絕了大明的和平努力,選擇用戰(zhàn)爭來與大明對抗。”
山名教清一臉的懵逼,他這個層次的地方官僚還接觸不到高層的消息,不知道倭國為何會突然得罪了明國。
“上官!您把在下說糊涂了,明國與我國一衣帶水,長期以來都保持著友好交往,怎么突然就兵戎相見了?”
“我大明與倭國有過友好嗎?你見過哪個友好國家會頻繁襲擾對方的邊境,斬殺對方的使節(jié),這種羞辱可是奇恥大辱,我大明秉承最誠摯的態(tài)度,與貴國相商,只要貴國賠償大明這些年來因為貴國的倭寇所造成的損失,我大明以和為貴,便與貴國化干戈為玉帛。”
“在下能問一下明國向我國索賠多少錢嗎?”
“不多,一個倭寇的人頭十萬兩。”
“那一共有多少人頭呢?”
“不多,也就一千多顆。”
山名教清好懸沒背過氣去,這還叫不多啊,明國這是獅子大開口啊,一張嘴就是一萬萬兩以上的賠償。就是把整個倭國給賣了也湊不出這么多的銀子,更何況倭國百姓也是要生存的。
“上官不覺得這有些過分嗎?”
“過分?咱家都往遠了算,就從洪武元年開始算起,到現(xiàn)在是宣德十四年,這十四年幾乎年年都有倭寇登岸劫掠的記錄,每年給我大明造成的損失都有幾百萬兩。
這還不算被你們殺死的百姓的撫恤,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樂二是二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四年,你自己算一算這是多少年,又給我大明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你要算不過來,可以找個算術(shù)好的算一下。算清楚了再問咱家過不過分。”
“可是不是我國不答應,實在是賠不起啊,賠不起就把我大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