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看到了條約文本,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他真怕倭國頭鐵跟大明玩人民戰爭,倭國多山,就算大明強大也會陷入倭國的泥潭。
君不見后世的兩大強國鷹醬與毛熊都在世界上最窮的駱駝家里折戟沉沙,真要打成那樣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糊涂仗,大明只有灰溜溜撤兵一條路可走。
還好倭國上下沒有見識過什么叫做帝國墳場,也沒看過教員的《論持久戰》,被王瑾狠狠打了一頓,再讓金英這邊一恐嚇,條約順利的簽了下來。
如今看到條約落地,接下來就要布局向極東之地探索,不同于沒有國家支持的探險,朱瞻基為東洋艦隊設計了一條便于安全到達極東之地的航線。
艦隊從旅順港出發,經過儋島(濟州島),這個大島已經被東洋艦隊占據,作為東洋艦隊的前進基地。
對于大明占據了儋島,李氏朝鮮盡管心中有所不滿,卻不敢有任何不滿的表示,不過大明不想落下以勢欺人的罵名,在與朝鮮方面商議之后,以二十萬兩銀幣的價格將儋島購買了下來,從此這個島就與朝鮮沒有了任何的關系。
李氏朝鮮方面本來以為被大明爸爸搶占了一個大島,沒想到大明爸爸還會給自家二十萬兩銀幣的買島錢。不同于石見國的處理方式,石見國除了有銀礦之外并沒有其他的價值。
而儋島地處東方航線的要沖之地,關系著大明艦隊的安危,這個島無論如何都要控制在大明手中,大明就沒有打算把這個島交還給朝鮮。
最難處理的是島上的居民,島上居民基本都是高麗人,大明不能如那些白皮一樣把這些土著全部清理,只能通過文化慢慢同化,一部分會在大明向東探索的時候移民到其他地方,剩下的將會與大明遷徙過來的百姓混居,慢慢的與大明一樣,再也分不清彼此。
儋州在向前便是對馬島、石見國、石見國進行補給之后,沿著倭國的海岸線一路向東北航行,在蝦夷地再建立一座前進基地,在蝦夷地獲得補給之后再次出發,穿過蝦夷地與國后島之間的水道,沿著蝦夷地北方一串破碎的群島繼續向北航行。
一路在各個海島上考察適合居住生存的地方,修建前進基地,直到找到向東方延伸的群島,順著這些向東方延伸的群島,繼續向東航行。
這些向東的島嶼非常好辨認,根據皇帝的提示,這些島嶼常年處在大風帶,島上沒有高大的樹木,只有低矮的灌木與草地。
東洋艦隊每年都在向前探索,春季出發在冬季來臨的時候返回,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將通往極東之地的航線探索完畢,并在后世的安克雷奇建立了前進基地。
選擇這里做為前進基地,沒有其他任何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里適合生存,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選擇在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定居。
哪里人多,就說明哪里最適合人類生存,農業社會衡量的土地是否適合耕作,游牧社會衡量的是土地是否適合放牧,漁獵社會衡量的是該地區的獵物是否充足。
第一批在東方大陸墾殖的移民大部分都是來自倭國,只有少數移民是來自大明和朝鮮。這些大明和朝鮮的移民基本都是管理者,最頂層的管理者是明人,明人移民管理手下的朝鮮人,朝鮮人又拿著鞭子管理倭人。
大明管理者并不與倭人直接發生沖突,只掌握著基地的武裝力量,保證隨時能夠對任何的叛亂進行平定。王瑾給這個新的前進基地起名叫做東方港,意為大明來到東方的第一個港口。
東方大陸的土地對于朱瞻基的吸引力并不大,以大明目前的政權輻射能力就算是將這些土地占據下來早晚也會脫離大明的控制,他最想要占據的地方是后世的中美洲。
這塊地區包括了后世的墨西哥、為敵馬來、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等后世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