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才說過多長時間,唐三任有理由相信今天太上皇說的才是真心話,一開始讓朝鮮與倭國參與到東方大陸的開發,皇帝就有其他的考量。
不同于大明領土廣袤,對土地沒有那么執著,所占之地也盡量與當地土著搞好關系,雙方更愿意是互惠互利的關系,而不是一味地掠奪。
然而這兩個國家國土狹小,偏偏又孕育了超過土地承載的人口,兩個國家都有把本國人口院外疏散的想法。他們對于土地肯定是貪婪的,一定是采取將土地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做法。
這樣的做法必然會跟土著發生激烈的沖突,土著們落后的生產與武器裝備大概率的不是兩國的對手。當然主要是倭國,朝鮮那就是個打醬油的。
想明白這一點,唐三任對太上皇的佩服更是五體投地,這一步步的布局就像羚羊掛角,而且還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就算是兩個國家以后反應過來大明利用了他們,他們也得對大明感恩戴德。
不說別的,就東方大陸的土地,他們隨便占據一塊就比他們的本土大的多,這樣的土地是他們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朱瞻基船隊在東方港休整了幾天,正準備出發的時候,王瑾率領的艦隊從東京城返回了東方港。這一下東方港一下子便熱鬧了起來。
王瑾沒想到會在這里見到皇帝,他是去年年初皇帝剛退位的時候離開大明的,并不知道太上皇要出海的消息。
咋一見到朱瞻基,王瑾先是大喜,隨后就是大驚,雙膝跪地叩首道:“陛下!您怎么來了東方港?是新帝容不下您嗎?”
這話問的有些犯忌諱,好在他是內臣,還有些擔待,若是外臣問出這樣的話,一個挑撥天家的帽子扣上去,就算不死,這輩子的仕途也到頭了。
朱瞻基當然知道王瑾這話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換了是誰冷不丁看到原本的皇帝突然乘船跑到了海外,也會新生疑竇。
更何況是死忠于皇帝的海軍,要說軍隊中除了羽林軍之外,哪支軍隊最忠于皇家,那必定是海軍,海軍完全就是皇帝力排眾議堅持下,才得以發展壯大的。
朱瞻基上前扶起王瑾,拍拍他的肩膀說道:“王瑾!你不必如此緊張,是朕自己要出來的,你上次回來的時候與朕說在建中城北不遠的河流里發現了金沙,朕懷疑那里有一座大金礦,朕是來淘金的。”
“陛下!您想要金子吩咐臣,臣安排人專門給您淘金,想要多少臣就給您弄多少。”
“王瑾!你要記住,你是國家之臣,不是朕的私臣,朕已經退位,除了一個太上皇的名頭之外,就是一個普通的致仕老頭兒。
這話以后就不要說了,免得傳到皇帝那里,對你有所猜忌。”
“臣永遠都是陛下之臣,新皇若是用臣,臣就再為大明干幾年,若是不想用臣,那臣就跟在陛下身邊伺候陛下。
臣不過是個無根之人,也沒有子孫可以著想,來去都了無牽掛,唯獨陛下的知遇之恩難以報答。”
“朕不需要你們伺候,當初范安也是這么想,被朕狠狠地罵了一頓,你們這些人都是大明難得的人才,不為國效力,圍著朕這個老頭子干什么?
如今范安依舊執掌著東廠,為大明兢兢業業地操勞,當今皇帝是個好孩子,他比朕心善,也比朕好相處,他會善待你們這些老臣的。”
朱瞻基最擔心的就是出現這種情況,只要自己還活著,這些老臣就依然把自己視作君主,在執行朝廷命令的時候,首先就是想到自己,來詢問自己的意見。
若是真的成了這樣,那朝廷的威嚴何在,令出多門更會給大明造成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內耗。這一點上一定要讓這些老臣明白,看來自己出海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然一些老臣在接到詔令之后肯定要來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