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及手下的團隊在大邱市又待了3天,與李健熙及李秉喆二人就雙方的合作定下了雛形,半導體領域的合作雖然雙方都很重視,但目前整個市場的規(guī)模都很有限,相反,傳統領域的家電反而擁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離開韓國之后,徐志直返香江,同一時間,香江的股市又被一則消息徹底震動
香江最大的華資銀行之一,恒隆銀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兌,大量的儲戶開始不計損失的徹夜排隊,意圖將自己在恒隆銀行的存款全部取出來,為此,哪怕丟失了多年的定期利息也在所不惜。
恒隆銀行的遭遇,其實可以用一個“冤”字來形容。
早在去年9月,鐵娘子摔跤后,香江房地產市場崩潰,無數“磚家”們便跳了出來,各顯神通,預言著香江的部分銀行必然會重蹈當年廖創(chuàng)興銀行被擠兌的命運。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沒問題的,小型銀行一直靠高息吸引儲戶,而儲戶們雖然被高息誘惑,但也極為擔心自己的錢財入了水坑,如果銀行失利,極容易引發(fā)擠兌。
一旦擠兌爆發(fā),銀行不會死于之前的虧損,但卻立刻會被這股擠兌的風潮擊垮。
畢竟,銀行吸收了儲戶的存款,肯定要貸出去,不然,如何才能支付儲戶的利息?可擠兌一旦發(fā)生,銀行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調回現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唯一的結局就是宣布破產,由政府接管。
在香江,銀行的主要客戶是地產公司,當地價崩潰之時,地產公司與銀行一損俱損,必然發(fā)生虧損,這種時候所有的儲戶本身就是火藥桶,只要一點消息,就會被點著。
但出乎金融“專家”們意外的是,第一家中招的恒隆銀行雖然倒閉了,但根本原因卻并非因為地產。
恒隆銀行之所以發(fā)生危機,根本原因是其長期的合作伙伴謝利源金鋪的倒閉。
謝利源金鋪創(chuàng)辦于1867年,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論規(guī)模比不了鄭裕彤的周大福,但勝在品牌悠久,是很多香江百姓們的最愛。
70年代,國際黃金價格大幅度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了“千足黃金積存計劃”任何香江市民可以在謝利源開設黃金賬戶,按照當日價格買入紙黃金,謝利源公司再統一購買黃金,未來的任何時間,紙黃金都可以來商鋪按照當日的金價進行兌換或者購買金飾。
這種操作表面上看沒問題,但實際上謝利源金鋪拿到客戶們的資金后,并沒有按照與客戶的協議去市場上購買黃金,而是參與了香江的地產投資。
雖然在81年之前,謝利源利用這筆資金在房市中賺了不少,但82年,地價下跌,9月,更是發(fā)生了崩盤,利用杠桿投資的謝利源金鋪嘗到了惡果,一夜回到解放前,前幾年賺的利潤全部折了進去。
同時天有不測風云,國際黃金的價格開始大幅度反彈,謝利源金鋪的資金根本不足以補充這個漏洞,于是被迫破產。
而恒隆銀行則是倒了八輩子血霉,謝利源金鋪倒閉后,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恒隆銀行關系密切,于是,一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恒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
這種事當然會被銀行拒絕,這跟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所屬關系,只是商業(yè)上比合作比較多罷了。
但謠言就在這個時候開始蔓延,恒隆銀行被宣稱發(fā)生巨額虧損,于是引發(fā)了儲戶們的擠兌,兩天之內,被取走了一億港元的現金,幸而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兩家巨頭聯手支持恒隆銀行,才暫時平息了擠兌風潮,但市場及儲戶的信心卻已經失去。
禍不單行的是,兩個月后,一家名為大來的財務公司因為欠下了多家銀行一共65,億港元的貸款,而被迫清盤,同時,某財經報紙爆出大來財務的兩名董事也是恒隆的董事,因此,恒隆銀行的經濟狀況更是受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