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收購的一般順序是,收購方先與被收購方的股東達成收購意向,之后再與管理層溝通,達成一系列的協議。
這兩者的順序可以調換,畢竟是生意,即使收購不成,“友誼”還在。
在此之后,則進入了最關鍵的環節:報價!!!
前方的談判一般都是在十分友好的環境下進行,大家開著酒會,共同探討著未來。
當然,這是老板的特權,至于一堆手下,則進入了戰場,雙方會待在一起數月的時間,召開上百次的會議,討論各種細節。
但對雙方的最高級管理層、大股東、收購方、中介機構來說,合作永遠是友好的。
不過一旦到了報價的時候,那雙方就會立刻撕下友善的面具,因為這種時候,退讓一步就是千萬美金的損失。
1983年7月11日,美國黑石基金會正式發布公告,對迪士尼集團發出收購要約,根據上一日迪士尼的18億美元的總價值,黑石基金給出的價格為總價21.6億美元,溢價20%,同時承擔迪士尼公司所有的負債。
黑石基金,是兩年前徐志在美國注冊的一家大型投資基金,當年從黃金期貨中賺到了十二億美金,除了少部分用于收購馬克卡車及rca電視業務(這兩樣也只是出了零頭,其他的皆貸款),其他的差不多十億美元都注入了這家黑石基金,按照徐志的上帝視覺,黑石基金購買了可口可樂、沃爾瑪、百事、通用電氣、伯克希爾哈撒韋等優質公司股票,隨后又以這些股票抵押重新貸款再入手。
因為準備長期持有這些股票,而且考慮到這些股票本身的規模限制,所以動用的金融杠桿只有一倍。
為了安排合適的人管理這家公司,徐志邀請了原先歷史上的黑石集團創始人彼得.彼得森來管理這家基金,報酬方面自然不低,年薪300萬美元外加獎金,堪比美國頂級公司的ceo。
但這一切都是物有所值,在彼得的管理及徐志“高眼光”的指導下,這家基金的總規模已經超過30億美元,負債則不足10億,相當于兩年之內,凈賺了十億美元,論起利潤,比起美的公司也不遑多讓。
這家基金已經成為徐志在美國投資的基石,此次針對迪士尼的收購由該基金發動。
黑石基金公布收購計劃后的一個小時,迪士尼公司立刻拒絕了收購要約,認為21.6億美元的價值嚴重低估了迪士尼的真實價值。
迪士尼雖然已經沒落,但也是美國文化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是無數人童年的回憶,這樣的一家公司被提出收購,而收購方還是海外資本,一個來自香江的華人。
雖然黑石基金是在美國注冊,但對于神通廣大的記者來說,想找到背后的金主也并非難事,更何況,黑石基金本身就是明面上代表徐志在美國的投資,所以并沒有刻意隱瞞。
背后金主身份是能查到,但黑石基金的規模以及各方的投資卻是絕對的秘密,黑石的投資以獲益為主,并不追求對所投資公司的投票權,再加上彼得高超的金融手段,通過各種皮包公司交叉持股,任何外人都很難清楚黑石基金目前的規模。
一些資歷較深的記者,很快就注意到了迪士尼的回答:并非完全的拒絕,而是因為價格不夠高。
也就是說:
要加錢!
紐約時報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對這次收購進行了分析及預測,斷定這次的收購已經是必然的結果,剩下的就是最終的價格以及時間問題了。
這位記者分析的很對,第二天,黑石基金很快就提出了新的報價,23.4億美元,比起發起收購之前的股價,溢價30%。
這個價格已經很有誠意,在互聯網企業誕生之前,收購提出的價格很少會出現大幅度的溢價,因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