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一次六萬,一次十萬,說大話也得有個限度不是?
你們莫不是以為,誰都能像李太白那樣,說“飛流直下三千尺”?
當下便有人準備反唇相譏,王顒此時開口道:“不要妄言。”
來之前做了些功課,又專程向老師請教過,所以他多少了解一些,知道這就是事實。
天寶年間兩伐南詔,結果兩次皆敗,還是慘敗,加起來十六萬大軍全軍覆沒,當然,那主要怪奸相楊國忠。
也是如此,昔年太祖才會在大渡河畔輕揮玉虎,與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
他難得的行了一禮道:“聽說此地尚有唐朝將士墓,來日可否領路,我等理當前去祭奠一番。”
陪同之人也肅然起來,“敢不從命?”
又道:“好叫各位得知,國中百姓,歷來對陣亡之唐朝將士,頗為尊重,他們的墓前,四季犧牲(指祭拜用品)不斷,我們敬李宓將軍的忠義,就在此斜陽峰之上,為李將軍建祠祭祀。”
儒生們并不在意他的話,只對王顒的提議肅然起敬,紛紛稱贊起來,“先生不愧為伊川先生高足,果然是我等師表,”
王顒不以為意的聽著他們的各種追捧,此際最關心的卻是,人呢,不是應該到這里來迎候嗎?
他這真是想太多,龍尾關,顧名思義,位于蒼山這條龍之尾,也是大理國九重王都最南的一重,此處距離大理國京城,還有近五十里路。
他何德何能,能讓人接出五十里路來?
他有些悶悶不樂的通過這座稱得上威名赫赫的雄關,在龍尾城中稍作修整后,便繼續前行。
不知道是不是在龍尾關前又被教訓了一次,真正進入大理國的京畿之地后,他們的牢騷話,明顯少了不少。
入關之后,形形色色的民族風情濃郁的建筑,南詔閣羅鳳時所筑的又一處王都太和城、那一座座大氣輝煌的寺廟,和宋朝風格完全迥異的民居……讓他們都有目不暇接之感。
但指望這些人為此稱贊幾句,那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也就是對浩瀚的洱海小小的贊嘆了幾句,也有人一時才情迸發,賦詩一兩首的,但那水平,也就是平平的應景之作而已。
最后,在距大理國京城十里處的接官亭旁,終于見到了專程前來迎接的王安文等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