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乃煌煌中華文化傳承之基,如何能被輕松取代?”
“正因為是傳承之基,便更是不容有半分褻瀆,”徐熙川反駁道。
草廬先生又露出讓徐熙川非常不滿的笑容來,“若這上面所說,是真呢?”
“若漢語拼音,確僅有二十一個聲母三十九個韻母,確實簡單易學,你覺得,是喜歡它的多,還是排斥他的多?”
徐熙川一時有些說不出話來。
對字的注音,始自漢朝,一般統稱為韻書,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為詩詞服務,因為詩詞注重押韻,韻書的出現,當然更便于詩人檢韻。
一開始,以直音為主,就是用同音字來注明讀音,這樣的方式顯然局限性太大,比如,若是兩個字都是生僻字,那就等同于沒有注音。
之后便有了反切。
所謂反切,是用兩個字來注音,兩個字的前一個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后一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也是現在普遍采用的注音方式。
因古今、南北讀音的不同,此前所有的韻書,聲母韻母相加,無不在兩百上下,若段譽所說的漢語拼音,加起來僅僅只有六十個,那可想而知,會給讀書習字之人,降低多少難度。
如此一來,那些原本不識字之人對這樣的方案,一定是歡迎之至。
反對的,怕也就是苦讀數載,終于小有所成之人。
自己寒窗苦讀數載,錢和心力花費甚多的成果,那些粗鄙之人,居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追平這原本如天塹一般的差距,他們這些人如何會甘心?
徐熙川看著草廬先生,你就甘心?
草廬先生的臉上看不出來什么,但話里的意思卻很明顯,“若真如此,太子那日在臺上所說,將來識字讀書,將會變得容易,也不是虛言,”
“如此一來,則人認識字,也并非是空想,至少,讀書人,”草廬先生也嘆了口氣,“勢必不復今日之地位。”
“這正是我再三拜訪先生的原因,”徐熙川不再掩飾。
若是一切都按照段譽的設想發展,他們這些因為讀書而得來的特權,將必不可免的被極大的削弱,這也是他再一次奔走聯絡的主要原因,他知道,對這樣的前景不滿的,一定會大有人在。
草廬先生本就應該如此。
草廬先生也說得直白了些,“滿天下的百姓贊同,我等讀書人,又如何攔得住?”
“熙川,君子不爭,故無與之爭,你也好生想想,”
這話說得很明白,他是不會支持徐熙川,若是他都不支持……徐熙川的心沉到了谷底,“若不爭一時,如何會有將來?”
君子?我們難道是明達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達識,學而成德之君子?
若真是那樣的君子,我怎么會找你,你又怎么會見我?
草廬先生道,“孫子有言,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太子擺下這樣的陣勢,相府又全力支持……”
他搖頭不語。
徐熙川頓時明白,這位自己寄予厚望之人,已是徹底指望不上,這位上了年紀的政壇失利之人,鋒銳早失,也只能躲進草廬茍延殘喘。
其實,就連他自己,在看了這份報紙之后,也有些明白,若段譽所說的真能實現,那么,即便草廬先生支持,即便更多的世家支持,有些事,即讀書識字越來越容易,讀書人越來越多的事,縱能延緩一時,終究還是會實現。
他想起了高泰明,你高家和皇室,不是應該勢同水火互相拆臺嗎,為何在這樣會給段譽和皇室,帶來巨大聲望的大事上,居然全力支持他們?
他心事重重的辭別草廬先生,上馬前,在街上站了很久,看著蒼天不停的問,路在何方,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