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他看得很夠很夠的。
這自杞,看來也是一個實力在快速增強,野心越來越大的部落。
他招了招手,問對大理國諸事更為熟悉的幕僚,“自杞部,原來可有以首領之名來命名部落的?”
“說起來,有,”幕僚答道“他們本屬爨人些么徒(古彝人的一支阿細人,在母系社會時期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領,有一個很響亮的外號“些么”,阿細語意味“堅貞不屈”,后成為阿細人族名)阿廬部,世居于此,歷經多年,析為多個部落,”
熙川先生點頭,雖然成年后便在宋朝求學,但這個他還是知道的。
國中的部落對外吞并不斷,但在內部,卻少有吞并之舉,內部非但沒有吞并,往往是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便析出一部來,如首領讓自己的兒子,帶領一些部眾,另擇一地,另成一部,如此一來,部落就會日益壯大。
幕僚繼續(xù)道“南詔時,他們便實力雄厚,到了大長和時,中原紛亂,阿廬部所屬的彌勒部首領彌勒……”
“彌勒?”熙川先生打斷了他,“竟然就是那個彌勒?向唐皇上書,求娶公主的那個?”
幕僚點頭,“正是那個彌勒,”
彼時唐朝已步入末年,在滇地的統(tǒng)治也風雨飄搖,同樣以自己之名為部落命名的彌勒,因唐朝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以穩(wěn)固云南郡,便提出條件,想唐朝皇帝(應該是唐昭宗)嫁他個女兒。
熙川先生聽說過這個英雄事跡,只是先前沒和自杞部聯系起來而已——此前他對國內地方的這些部落,真的不上心,因為不想上心。
“段氏立國之戰(zhàn),阿廬部所屬多個部落均隨之參戰(zhàn),開國后,便成為東方三十七部中的一部,到現在,已有部民數十萬,皆尊自杞為主,自杞便以自己之名,重新為整個部落命名。”幕僚道。
熙川先生聽出了幕僚話中的意思,這個自杞,怕也是個有想法的。
他不但趁這些年段家和楊家、高家等紛爭不斷,借機發(fā)展本部的實力,對內,還加強了對各分支部落的管控,接下來要做些什么,還真不難猜。
若是年初段、高兩家沒有講和,他怕是已經做了些什么。
他有些憂心又有些高興,段譽啊段譽,你在京城攪風攪雨的時候,可知道地方上是個什么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