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余教授,我們都非常喜歡您銳利、幽默的回答方式。知道您無心多涉世事,卻有一種“一點就通”的痛快。我們準備了一些“一句話問題”,希望得到您的“一句話回答”,作為“閃問”的結束,可以嗎?
答
試試吧,否則今天走不了。
問
中華文化幾千年,最普及又最不與其他文化重復的精神價值是什么?
答
君子之道、禮儀之道、中庸之道。
問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最缺少的是什么?
答
公共意識、法制意識、實證意識。
問
近三十年,祖國內地在精神文化上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答
普及了“以人為本、生命第一”的觀念。
問
最大的隱憂是什么?
答
在“民意”旗號下的民粹主義泛濫。
問
現在的中國,您最樂觀的領域是什么?
答
經濟。
問
最悲觀的領域是什么?
答
文化。
問
禍害文化發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答
傳媒。那些鼓動文痞糟踐文化的傳媒。
問
傳媒?
答
也有好的,不多。多數傳媒既仗勢又媚俗,禍害了文化的精神品質。
問
有沒有看到復蘇的契機?
答
暫時還沒有。讀者和觀眾已經拒絕提升,淪陷于低層次的狂歡。
問
據說您從來不把民眾的聚散,看成是文化的最高標準?
答
當然。文化的最高標準與當代民眾的聚散關系不大。如果把世界歷史上所有的文化巨匠都讓當時當地的民眾來投票,我保證,一個也選不上。
問
我們每天很多時間都在網上,這樣好嗎?
答
不好。趕快自救,在滔滔海嘯中找一個島嶼。
問
我們在網上可以方便地占有各種資訊,這難道不會使自己更強大一點嗎?
答
那些資訊百分之九十九對你毫無用處,卻把你占有了,你的“強大”是一種錯覺。
問
聽說您到現在還沒有上網?
答
余光中先生說,我們是兩條“漏網之魚(余)”。
問
那么,如果網上出現了您的消息,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您也完全不知道?
答
不知道。因為我的妻子、助理,都不上網。
問
網絡上好像有您的微博,經常有您的一些話,不是真的嗎?
答
我沒有開過微博。大概是哪家出版社摘錄了我書上的一些話吧。
問
聽說您至今還沒有用過手機?
答
對。
問
為什么這樣做?
答
因為我所佩服的所有巨人都不用手機、也不上網,從老子、墨子到康德、愛因斯坦。
問
落伍了怎么辦?
答
獨立地面對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隨熱鬧潮流,很快凋謝。
問
現在像您這樣做的人,還多嗎?
答
極少,所以享受“獨立”。如果大家都像我這樣,我就悄然出走,去首先問津網絡。就像二十年前獨自出走,去考察廢墟一樣。
問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