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上一堂課,我們已經把唐代的重要詩人投票排列了一遍。在投票中,雖然沒有兩位同學的排序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最后還是共同為李白和杜甫讓出了至高的地位。這正符合人類文化史的普遍現象越是高超,越容易獲得公認。
但是,對于已經確認為第一流的文化對象,互相之間的高下還是會有爭論的。李白和杜甫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大批中國人喜歡李白,又有一大批中國人喜歡杜甫,沒完沒了地爭論。幾百年前已經在爭論了,幾百年后還會爭論下去。
我是一個不喜歡爭論的人,但覺得有關李、杜的爭論很有意思。誰也不想真正壓倒對方,因此都不會臉紅脖子粗。大家都固守著自己所喜歡的那種美,所謂爭論也就是抒發。凡是熱愛李白的人是不可能討厭杜甫的;反過來也一樣,凡是熱愛杜甫的人也不會討厭李白。因此,那是一種“頂峰對弈”。
正因為這個道理,我想也讓你們爭爭李、杜。
薩琳娜
惠特曼有一首詩說“我是肉體的詩人,也是靈魂的詩人,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獄的痛苦”。這種劃分也可以大致區別李白和杜甫。李白是靈魂的詩人,占有著天堂的愉快;杜甫是肉體的詩人,占有著地獄的痛苦。
王湘寧
我喜歡李白,在我心目中,李白更可愛,有一份童心,不受任何束縛。我小時候就喜歡李白,長大了還是喜歡。李白比杜甫大很多歲,但在我印象中李白永遠年輕、英俊、瀟灑、飄逸,而杜甫就老成一些,厚重一些。
羅璞
李白人如其名,他的每一首詩都好像是在一個白板上面天馬行空的足跡,可以寄托我們空缺心靈上的解放和追求。
王牧笛
我更欣賞杜甫,欣賞他筆底的民間疾苦、蕭蕭落木,而不是一派陽光。我羨慕李白,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而言,應該有公共意識,有一種超越個體生老病死的對外悲憫。特別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而言,要關注百姓疾苦,為他們代言。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希望自己能像杜甫。
王安安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關注民生,但是心靈還必須有另外一種關懷,就是關注情感,關懷生命,關注人和自然、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而這個恰恰是藝術領域的事情,是文學的最高境界。李白比杜甫更接近這個境界。
費晟
藝術確實需要純粹,但未必像李白那樣面向自我的靈魂才能稱為一種純粹,其實杜甫面向現實也可達到一個純粹的境界。藝術不僅包含靈魂,也包含現實,包括知識分子的擔當意識,杜甫就體現出這種擔當的意識。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知識分子的擔當,才會給李白的追求創造一種曠達的、靈魂層面的自由,一種公共空間,他們倆是這樣的一種互補關系。話說回來,正是因為我們在杜甫的詩中看見了太多的疾苦,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擺脫束縛,所以才希望在李白的精神層面上肆無忌憚地豪放,因而我也更喜歡李白的詩。
裘小玉
我喜歡李白的詩歌,喜歡他的青春氣息和豐富的想象力。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更喜歡杜甫。因為他更關心民間疾苦,更關懷社會現實,更希望幫助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
余秋雨
照理,審美爭論是很難成立的,因為審美沒有是非。但是,任何民族對于自己精神家園的最佳風景,總會有難分軒輊的徘徊和猶豫。因此所謂審美爭論其實不是爭論,是同行者們充滿享受的徘徊和猶豫。
請相信一往情深是一種審美狀態,徘徊和猶豫則是一種更富足的審美狀態。
我們在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徘徊和猶豫,首先是因為那是一道巨大歷史裂口兩邊的壯麗圖紋。這道裂口,就是發生在公元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這道裂口,不僅把唐朝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