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黃文昌殺進了西華門?快讓滿蒙綠旗跟上去,告訴黃文昌,對于宮城內尚在抵抗的太監和宮女,盡量以繳械為主,不可多造殺孽。”
說實話,李興之對崇禎內操還是充滿敬佩地,在歷史上,闔城官員爭先恐后投降李自成時,就是這些被人瞧不起的太監們殊死抵抗,為崇禎自掛東南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李興之看來,他們比適才跪在自己面前的數千朝廷官員更值得敬佩,因為他們代表了大明朝最后的尊嚴。
“慢著,你再告訴黃文昌,若是能保住崇禎性命,讓他寫下傳位詔書,立永王朱慈炯為帝,德王和福王二人監國輔政,本帥便請旨新帝,封他為高陽王!”
李興之對黃文昌是真的服了,這廝從自己靖難以來,先坑了唐通的密云兵和山海關的關寧軍,順帶著替自已拿下了京師門戶通州,使靖北軍在起兵后十余日就殺到了京師城下,令那些有勤王心思的邊鎮根本來不及反應。
到了京師,黃文昌又發揮了他的洪荒之力,使看似固若金湯的京師城墻在自己面前形同虛設,現在又率先殺進紫禁城,讓自己完完整整地得反了京師重地,這靖難首功非他莫屬了,看來自己許諾的趙國公的爵位還是有些低了。
“末將領命!”
隨侍在一側的第四鎮鎮將張邵謙一臉羨慕地看著眼前的大明門,黃文昌的底細他是一清二楚,原本就是一個潑皮無賴般的人物,想不到卻立了這么大的功勞,居然能夠封王。
但是他卻不得不服氣,本來李興之統領一萬五千軍馬北上,他還是有些猶疑的,他實在想不通,一萬五千兵憑什么拿下京師,官軍出身的他,對京師和通州的防御力是一清二楚,當年奴酋洪太統兵八萬都被擋在了廣渠門外,若不是黃文昌,這京師怎么可能拿下。
“主公,為什么要留下崇禎?若是留下他,永王如何登基?大帥又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
徐以顯對李興之的軍令,甚是有些不解,皇帝死了和廢立皇帝,這可是大有不同,你逼迫皇帝退位,哪怕有百官附署,終歸還是勒迫主上,但皇帝如果死了,立新皇帝卻是名正言順。
“徐先生放心,陛下柄國十三年,一直是乾剛獨斷,本帥估計他斷不會茍且偷生,讓黃文昌傳話永王承繼大統,德王監國輔政,福王為攝政,想來這個條件崇禎會接受,畢竟當政的還是他老朱家的人。”
李興之擺了擺手,
西華門失守,再守大明門已經毫無意義,守城的內操軍雖然忠心耿耿,但是畢竟沒有上過戰場,當滿蒙綠旗殺入西華門后,大明門的守軍頓時崩潰,有的內操跪地請降,有的內操卻是死戰不退。
安巴和阿蘭柴不敢違抗李興之的軍令,殺散了守在大明門下的內操軍和錦衣衛后,皇城的正門終于大開,這會天已經蒙蒙亮了。
“殿下,還是由您進城吧,末將便在城外巡守,待處置完高起潛和陳新甲等人后再帶百官入城,恭請殿下監國。”
李興之轉頭看向德王朱由樞,他可不愿意背上威逼君父的的罵名,德王既然是這次靖難的名義上的領袖,那自然要承擔起威逼皇帝的罪責。
“唉……!”
看著簇擁在自己周圍的靖北軍,德王重重地嘆了一口氣,他知道李興之讓自己進宮,就是讓自己承擔罵名的,但是他卻無法拒絕,因為身后那些靖北軍的目光讓他恐懼。
“殿下放心,只要您能從臣所請,臣必保殿下及世子殿下周全,更能夠保貴父子一世富貴。”
“李帥莫要說了,本王去就是!”
胳膊拗不過大腿,朱由樞終是被第四鎮副將石天帶著三個步隊的鴛鴦兵進了大明門。
“王公公、王指揮,鞏駙馬,新樂侯事已至此,爾等還是不要頑抗了,臣無異心,大都督也沒有異心,只是從德王所請,替國朝剿除奸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