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十二月。
勞頓了一年的黔首百姓們,殺豕備祀,歡騰著除夕將至。
連續數年的豐收,讓他們覺得這幾年官府的徭役頗多,卻也不失為好年景。
生來為黎庶嘛,一心祈盼的,乃是溫飽能繼。
苦一點,熬著熬著便過去了。
唯一讓他們牽掛的,便是那些征發為士卒、剛剛趕赴漢中郡不久的子侄,是否安好?
衣食尚稱心否?
習慣漢中軍營清苦與否?
還有,那衣裳及鞋履足衣若破損了,會自己縫補否?
等等。
自從今歲巴蜀各郡縣秋糧入庫清點畢,巴蜀各部將士便陸陸續續的,趕赴漢中郡駐扎了。
而先前在漢中戍守的士卒,也輪休歸來,明歲再隨丞相再往赴。
雖說今朝廷并無消息,聲稱丞相諸葛亮會去漢中駐扎。
然而,十月時,進駐漢中的第一部兵馬,乃是征南將軍趙云親自率領的。
一直戍守京畿內外的征南將軍都過去了,北伐那肆意屠戮百姓、擄掠黎庶妻女供士卒淫略的逆魏,時日還遙遠嗎?
而北伐逆魏,舉朝廷上下,除了丞相親往,孰人能號令諸軍?
正步履緩緩往宮禁而去的鄭璞,則是早就得到了調令,待開春后的正月十日,便率軍啟程趕赴漢中,進駐沔陽縣。
且,他如今所領的兵馬,增為兩營。
山賊張慕降伏,丞相授予他軍司馬之職,從群寇中挑選了三百人為卒,歸入玄武軍。
權當是嘉鄭璞勸降、為國增戶之功。
而另外百人,則是李球的部曲。
八月時,南中再叛悉數討平,朝廷錄功萌庲降都督李恢一子侄入朝為郎。
而李恢上表謝恩推辭,聲稱昔日見傅僉年少從征,他侄李球年已過十五,有心慕之。請命朝廷恩準,讓李球領建寧李家部曲百人,為國隨征!
如此忠君報國之舉,丞相大為贊賞。
又得聞李球與傅僉再南中時,頗為相契,便將李球遣入了鄭璞軍中,領職為假司馬。
值得一提的,乃是郡都尉張嶷。
鄭璞歸來成都之時,述職于丞相,還多嘴了一句。
曰“璞遷綿竹賊寇老弱出山林,得都尉張伯岐相助,見其有馬太守之風,故方知先帝為何曾言,巴地不乏賢才也。”
先帝劉備嘆巴地不乏賢,自然便是贊賞馬忠的那句“雖亡黃權,復得狐篤”。
是故,素來重視擢拔后輩的丞相聽聞,便對張嶷興趣大生。
令人將張嶷履歷、過往事跡以及為人細細了解后,便執筆一揮,錄勤勉之功遷為牙門將,扔進了鄭璞軍中,補填了趙廣被調任為騎督,少一副職之缺。
為此,張嶷轉職上任時,還大禮拜謝鄭璞的舉薦之恩。
寒門出身、性情慷慨壯烈的他,向往的是隨軍征伐覓功勛,而不是戍守頗為安寧的蜀地,終日在城墻上迎接日升日落。
尤其是,他年齒已過而立之年了。
人生苦短,丈夫建功立業當朝夕必爭,又有多少歲月可蹉跎?
然而,他有所不知,鄭璞見他被丞相遣來玄武軍時,堪稱喜出望外。
與霍弋同行于道時,還失言囑曰“張伯岐來任職,紹先當勉之!此人勇武及胸中韜略,可與紹先比肩!可莫讓功勛被他后來居上!”
如此評價,霍弋當即肅容。
身為將門之后,以才學與韜略而論,他堪稱大漢朝廷后輩中佼佼者。
僅諸葛喬,以及關張趙等寥寥數人可比肩。
若問他自認才學不如者,唯有鄭璞也。
如今,鄭璞竟聲稱,張嶷之才竟不亞于他,安能不令他驚詫?
只不過,自知失言的鄭璞,并沒有解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