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蠻,是泛指繁衍生息在荊山內的蠻夷部落。
如先前遷入柤中之地的夷王梅敷以及麾下的萬家部曲,皆是趁襄陽以南人煙荒蕪時遷徙出荊山的蠻夷部落。
因為鮮有侵擾郡縣的干系,雖然荊蠻素來不服王化,但也能被荊北掌控者接受,兩者一直相安無事、互不打擾。畢竟對于荊州掌控者而言,興兵入荊山討伐他們的成本要比所獲得的利益要高得多。
然而,這一默契數年前被打破了。
拜先前朱然興兵入柤中擄掠梅敷部落無數人丁、糧秣與資財而歸所賜,江東后來還復遣了潘浚領軍入荊山擄掠荊蠻。
雖然那時候潘浚的后果,乃是在烏桓突騎的奔襲慘敗而歸。
但荊蠻就此仇視江東的種子卻是埋下了。
魏吳兩國置換郡縣,魏荊州刺史胡質在遷徙東三郡與襄陽黎庶入南陽之時,還曾遣人入荊山尋荊蠻部落,問是否愿意入魏。
自然,荊蠻諸多部落不出意外的都回絕了。
此舉亦促成他們群策計議如何應對危機。
江東素喜討伐山越部落、以壯者為卒、羸弱者屯田的事情,荊蠻部落亦是知道的。
現今漢水以南皆歸江東所有,他們日后必然也會迎來被攻伐的命運,不管雙方是否有仇。
而避免這種未來的最好做法,就是不讓江東占據荊北。
是故,他們在群策之后,便遣使入漢中郡求見那時剛從關中歸來的丞相。
不入魏而又仇視吳,在夾縫中的他們也只有大漢可選了。
且先帝劉備昔日不管在荊北還是荊南,對待漢家黎庶或蠻夷部落皆懷仁義乃是有口皆碑的。
對于對他們的不期而至,丞相略有意外。
待聽聞他們敘說罷緣由后才釋然。
只不過,對于他們的所請卻沒有應允。
他們甘愿接受大漢朝廷的敕封成為附庸,且會出兵助漢軍攻吳;所求則是漢軍占據襄陽后,將荊山與柤中劃給他們定居,且如先前般不征兵不取賦等。
以現今的局勢而言,他們這樣的要求并不過分。
但丞相委實無法給予他們承諾。
漢軍此番出兵伐吳,若戰事諸事順遂,亦至多只是占據東三郡,并沒有將襄陽以及附近郡縣占據的打算。
想想就知道了。
大漢北無南陽宛城、南無江陵重鎮,占了襄陽乃是自陷被魏吳兩國南北夾擊的死地!
時機未然,以致弊大于利耳。
故而,丞相乃是給予他們另一種選擇。
如若他們愿意依附大漢的話,漢軍在打下東三郡后,可以讓他們自行選擇一處地域安居,朝廷不會干預他們的內部事務;且若是日后大漢復荊州各郡了,他們若要徙歸荊山朝廷亦不會阻攔。
而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嘛~
一乃是定時納歲貢。
另一則是接應鄭璞與關興部入荊山,且暫借一些糧秣供應大軍所食,待漢軍占據編縣后再償還。
是的,丞相不需要他們助戰。
歷經多年的北伐,現今的漢軍各部皆有了自己的戰法,貿然加入一支未經演武的兵馬,非但不會裨益戰事,反而會帶來累贅。且丞相亦擔心他們驟然聚集兵馬備戰,會引發江東的驚覺,會在無意中泄露了漢軍的作戰部署。
人多口雜則事不密嘛。
這種幾無付出而高回報的選擇,令所有荊蠻部落皆欣然接受。
況且他們本就沒得選。
協議達成,他們在江東入荊北后,乃是領著部落族人遁入深山中,做足了擔憂吳軍再次入荊山擄掠的姿態。
對此,江東不疑有他。
不管是在襄陽的朱然部還是入東三郡的唐咨部,皆對他們沒有什么戒備。
而是汲汲綢繆著應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