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隆二年、公元208年一月,益州牧劉備親率大軍三十萬攻漢中。雷云唯恐漢中有失,即命晏明為統帥,李儒為軍師,徐晃、張郃為前鋒,率軍二十余萬支援漢中。兩軍相持三月余,均損失慘重;后劉備設計反復襲擾燕軍糧道,燕軍糧草轉運艱難,難以為繼,雷云聞報之后便讓晏明、滿寵等棄守漢中,攜帶部分百姓北歸……
五月,劉備軍占據漢中。七月,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隨后率軍返回成都,封關羽、黃忠、張飛、趙云分別為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與右將軍!
同年九月,關羽提兵十萬北上攻打襄陽。裴行、田渙等人率軍抗擊。由于劉備稱王不久,關羽軍士氣正盛,故而數度交戰燕軍均損兵折將,裴行等人只得據城固守。關羽見燕軍不出,后率軍日夜攻打,襄陽告急!
兩軍相持月余,雷云示敵以弱、命裴行等人退守樊城,并遣使赴江東邀孫權取荊州。此時周瑜、魯肅先后病故,呂蒙代職。孫權以呂蒙病重為由,派年僅二十六歲的陸遜(歷史上陸遜生于公元183年)接替呂蒙掌軍。關羽聞訊后大意,抽調荊州兵馬北上攻取樊城;此時詐病的呂蒙將兵馬藏于商船之中,渡江逼降了關羽部將傅士仁,后又命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
閏十月,雷云派晏明、張遼、徐晃、張郃率虎翼軍、兩個虎師群、兩個豹師群共計十幾萬精兵增援樊城,一戰大破關羽,關羽不得已只得率殘部向南退去。途中,關羽軍中人心動搖,不久全軍瓦解,麾下荊州文武官員全部投降孫權……
十一月,荊州南部各郡歸降孫權,陸遜率軍截斷關羽后路,關羽向西撤退,困于麥城。孫權派朱然、潘璋將麥城團團圍住。
十二月,關羽不敵突圍,于途中落入埋伏,被潘璋部下斬殺,后孫權遣使將關羽首級送至洛陽。雷云對孫權移禍之計早有預料,故下詔追封關羽并以王侯之禮葬之。
新隆三年、公元209年四月,劉備于成都稱帝,國號“漢”,改元“章武”,開始積極準備攻伐江東。孫權聞訊力排眾議將治所遷至武昌。
六月,張飛被部下范疆、張達刺死,而后投奔孫權。劉備聞訊悲憤不已,下定決心攻伐江東!
八月,孫權見求和不成,轉而遣使向燕國稱臣。雷云接受孫權請降,下詔冊封孫權為吳王。
新隆四年、公元210年一月,劉備起水陸大軍三十五萬大舉攻伐東吳;一路破峽口、占秭歸,直逼夷陵!
面對號稱七十萬、來勢洶洶的蜀漢大軍,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諸多條件仔細分析之后,很快洞察劉備及其麾下大軍的劣勢與破綻,隨后設計一步步誘使蜀軍深入吳地……
兩軍相持數月,劉備逐漸沉不住氣,頻頻派人至陣前辱罵挑戰。陸遜堅守不戰,絲毫不予理會。
時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不勝其苦,劉備遂將全軍移至山林之中下寨。陸遜見時機成熟,先是派少量兵馬試探,而后因時、因地制宜定下火攻之計!
夷陵一把沖天大火,陸遜率軍大破劉備所謂的七十萬大軍,接連攻破蜀軍營寨四十余座、斬殺張南、馮習以及蠻王沙摩柯等,迫使蜀將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倉皇逃遁,最后逃入永安城(又稱白帝城)才得以脫險……
九月,裴行、田渙、華歆、滿寵等不少文臣武將請求舉兵伐吳。雷云召眾人商議之后認為時機還未成熟,因而未允。
十月,孫權再次遣使向劉備請和。劉備許之,吳蜀復和。
新隆五年、公元211年三月,蜀主劉備病逝。經過一番思量分析之后,雷云遂修書遣使攜官、金銀珠帛入南中策動蜀漢建寧太守雍闿與南王孟獲在益州南面起事,而后又派人示好東吳,許以割地,令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