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什么意義?
相信每一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也相信每一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所以不管是讀書有用論還是讀書無用論,都有許多擁躉。
首先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們要排除讀書無用論,如果讀書無用,我們就不能系統(tǒng)地學到知識,人類社會就不會飛速進步。
至少從有記錄的歷史來說,紙張的發(fā)明,書籍的推廣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當來到信息化時代,人們更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學到知識,推動自己不斷成長。
那么有的人就會說讀書指的是在學校學東西,不能把社會上的學習混為一論。
衛(wèi)煌在排除一些有有歧義的內容后,說道“剛才我講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最科學的是成長型思維方式,讀書也是同意的,我們首先要排除功利性的讀書。功利性的讀書是帶著一種極端的目的的,如果你達不到這個目的,沒有獲得想要的東西,那么你就可能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步入另一個極端,覺得讀書無用。”
吳清賢道“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果讀書不能帶給我想要的東西,哪個愿意讀書?從小老師們就問我們有什么理想,長大了要做什么,有了目標你才能有動力去學習,功利性其實是一種好事,只不過要把心態(tài)放平和,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到而自高自大,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暴自棄。”
吳清賢贊同不能因為失去而怨天尤人,卻堅持功利性讀書帶來的好處。
人都應該有一個目標,如果大家都沒有開豪車做別墅的夢想,所有人都混吃等死,又如何去建設美麗的新中國?
之所以我們的社會能向前發(fā)展,就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過得更好。
只不過這個尺度需要把握住,不能利欲熏心,亂了道德和法則定下的規(guī)矩。
衛(wèi)煌道“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即可傷人,也可傷已。用得好,你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如果用不好,他長大以后就可能成為社會的敗類,成為精致的利已主義者。”
吳清賢道“人都是自私的,這是一種本性,只有當物質和精神世界極大豐富的時候,他才會考慮去救濟貧困的人。”
衛(wèi)煌道“但有些人卻是物質世界豐富,精神世界貧瘠,所以有了為富不仁這個詞,他們只知道享樂,而忘記人類活著的意義,對世界缺乏敬畏之心,也為了滿足一已私欲,而極盡下著之能,做出毫無人性的行為。”
這就有點扯遠了。
吳清賢覺得討論這些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搖頭道“這個問題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還是說說讀書的意義吧,怎么才能告訴學生讀書的意義,讓他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
衛(wèi)煌道“我正在講這個問題啊,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就道了人類要對知識有敬畏之心,不能學得一點皮毛就覺得自己懂了。甚至來說我們的頂級人才,比如院士、專家、文學大師,他們在各個分領域的造詣,距離大自然里隱藏的規(guī)律來講,都只是掌握了皮毛。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以這些例子來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上,而不是熱衷于游戲或者是動畫片上。”
吳清賢道“具體的操作辦法呢?”
衛(wèi)煌道“你知道現(xiàn)在的學生為什么都喜歡看動畫片或者游戲嗎?”
吳清賢道“因為不費腦子啊,睜眼就能看,有手就能玩。”
衛(wèi)煌本以為他會說因為游戲好玩,玩起來十分刺激,讓人熱血上涌,特別是與人對戰(zhàn)k的時候贏了會有成就感之類什么的話。
沒想到他把這兩者歸結于不用腦子就行,也是,相對于學習,這兩者確實不費腦子,不會讓人那么痛苦。
衛(wèi)煌道“嗯,學習是痛苦的,要記很多東西,而看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