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乎女生家境如何,我理想的伴侶是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上進心,能和我有心靈上的溝通,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有共同的語言。”
衛煌陳述了自己的擇偶要求,如果對方能聽懂的話,應該知道自己的弦外之音。
于莉莉不是傻子,她曉得衛煌是大專畢業,正在讀自考本科,而文化要求無非就是說張瑩是初中畢業,文化水平太低。
于莉莉道:“瑩瑩很有上進心的,平時我們下班都是耍,她還要學會計,其實她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好,只是家里重男輕女,他爺爺覺得女生就是潑出去的水,讀書就是浪費錢,才不讓她繼續讀,要不然她肯定能考上本科。”
衛煌出生在農村,這樣的例子也沒有少見,有的人早早輟學是因為自己不想學,有的卻是想學父母不讓讀。
有的父母覺得賺錢不易,花在娃兒身上,還不如自己打兩斤酒來喝。
又有人覺得讀書不如去跑車,農村第一批修磚房的就是跑車的、做生意的。
甚至是修車都比讀書強。
乃至于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有些父母都不愿意給孩子讀中學的生活費,逼得孩子早早踏入社會!
父輩的短視造成了孩子一生的悲劇。
衛煌覺得自己很幸運,幸運源自于有一個明事理懂大義的母親。
母親的養育之恩是自己一輩子都無法報答完的!
于莉莉繼續道:“她是她家大的個,她還有一個弟弟,現在在讀高中,成績還沒有她好,可是他家里人就是特別舍得花錢,還交超編費送她弟去縣二中讀書,瑩瑩打工賺的錢大部分都要交給她爺爺,然而她弟卻是想要多少要多少,花錢大手大腳的。”
“真的,我好幾次看到瑩瑩打電話都在哭,她父母在電話里都罵她,說瑩瑩沒有本事,賺不了錢,是個賠錢貨。”
“瑩瑩平時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她都是在淘寶上買哪種特別便宜的,要么就是穿我們店發的工作服。”
如果瑩瑩真的是一個好女孩,她應該懂得說拒絕,而不應該一味地服從。
雖然她的這些經歷讓人同情,但衛煌覺得同情不會給一個人的命運帶去改變,更多的還是要自己學會抗爭。
如果中國人的骨子里沒有反抗精神,不敢對強權說不,又怎么會有新中國的今天?
衛煌道:“你不用把她說的這么可伶。”
于莉莉講了如此多話,換來的卻是衛煌冷冰冰的一句,毫無人情味。
“不是我說的,是事實就是如此,只不過你這種人永遠體會不到,你根本不懂換位思考,你只會自以為是的抬杠。”
衛煌確定杜曉虎真的把自己的底都抖光了,但他現在沒有精力去計較這些,他要糾正于莉莉的一個認知。
“我正是在換位思考才會這樣說,如果你拿張瑩當朋友,當閨蜜,我希望你以后也不要在她面前說類似的話,任何人都會選擇自己的生活,就像路邊的乞丐,你可能覺得他可伶,他反過來還會笑你賺的錢沒有他的多,任何一種面對生活的方式都是自己的選擇,不需要任何人同情可伶。”
于莉莉道:“你有沒有同情心?”
衛煌道:“我當然有同情心,但我知道同情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做的不是精神上的同情,而是在行動上的幫助。”
于莉莉道:“那你準備用什么樣的行動來幫助瑩瑩?”
衛煌道:“比如她想考會計,那我可以找一些會計方面的資料給她,教她怎么去學習更有效率,幫助她早點把會計證拿到手。”
這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些年衛煌自知自己的只是一個普通大專生,低,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多看書,多自學,多去實踐。
為了在網上收集更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