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涵修復雪茄型飛行器時,整個華國科技界都活動起來了,各種行業內部會議密集召開,當天晚上就有數個領域通宵開會。
其中壓力最大的要屬“小太陽”科研團隊了。
孟德力從陳涵這里得到了很多消息,比如知道了能量護罩技術,但想要實現這種技術必須實現核能小型化問題。
自從核彈出現開始,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利用這種能量。
世界上的能源是有限的,不管是石油煤炭天然氣,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像是古代使用木材基本就能維持,那是因為那時候的生產力根本不算什么。
如今有各種各樣的耗電設備,馬路上各種汽車所需要的能量是一個天文數字。
也只有核能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至于科學家提出的戴森球利用太陽的能量,這也需要人類先使用好核能才有可能實現。
別的不說,要將戴森球的材料發射到宇宙就需要多少材料?
只有使用核能成熟后,人類才有足夠的能源將材料發射到宇宙中。
甚至建造出核能可回收火箭,核能航天飛機才有實現戴森球的可能。
當然真有核能后,估計也不需要建設戴森球了。
戴森球是利用太陽的能量,而核能其實就是人造“太陽”。
華國“小太陽”計劃啟動比較晚,最開始開始人造太陽計劃的是漂亮國和蘇國,1985年,兩個核超級大國在日內瓦峰會上提出了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合作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也就是被稱作“伊特爾“的人造太陽計劃。
1988年,該計劃正式啟動,經過20多年的共同努力,在克服一個又一個重大科研難題的基礎上,由華,甌,腳盆,南棒,白熊,漂亮六方組成的ITER國際組在2007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一開始華國只是幫著ITER組織打下手,總計劃耗資100億甌元,華國負擔10%,這個和人類基因組計劃類似,也是多個國家參與,各自負責其中一部分。
所有參與成員過都共享研究資料和技術,但是每個國家還是有各自的計劃的。
第一個完成“小太陽”點火的是漂亮國,就在2010年,首次點火,用了192束激光集中在花生米大小的裝有重氫燃料的目標上。
但第一次點火不算成功,當時的溫度只達到了600萬度,但要想點燃中心燃料,需要加熱到一億攝氏度,并且施加足夠的壓力,重氫才能夠發生劇烈反應,從而模擬出太陽內部差不多的溫度和壓力,這個聚變并不是核聚變,其中并沒有放射性物質。
并且實驗燃料也很容易獲得,實際太陽計劃,就是完全模仿我們頭頂上的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核聚變情況。
這個過程就是兩個原子核相聚,碰撞結合成一個新的原子核的過程。
華國是第四個在自己國家建設“小太陽”的國家,在1990年從白熊國引進相關設備后,便開始漫長的建設時期。
小太陽建設時間預期就超過了10年,引進設備后,該項目在1994年由科院正式立項,歸屬郭嘉大科學工程管理。
華國默默研究了快十年,到了03年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才以獨立郭嘉的身份加入了國際人造太陽計劃。
雖然加入了這個計劃,但各個國家的研究進度依舊是不同的。
相當于大家一起研究一個項目,但私底下還是要進行各自的研究。
人造太陽計劃的建設計劃就要10年起步,從1990年正式啟動,到了2003正式加入國際組織,到現在終于國際先進達到了5000萬度,一開始只是500萬度,再到1000萬度,1200萬度,2016年2月的5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