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喧鬧繁華之下的凈土。
它是眾志成城的“魔鬼主場”。
有人說,它是自由、民主到已經病態的米國最后的遮羞布。
鹽湖城。
這個原本被黃沙侵蝕荒無人煙的貧瘠之地,從默默無聞,到舉世聞名舉辦冬奧會,之所以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皆因兩個字——宗教。
作為一個宗教移民城市,也是“門摩教”的發源地,扎根于此的門摩教擁有全球教會成員人數超過1600多萬,其中米國本土成員人數800多萬人。
門摩教教徒素來嚴守教規,富有開拓意識和吃苦精神,甚至被禁止吸煙喝酒及咖啡,他們的教義信奉以家庭為中心,充滿了關懷與愛。在強大的凝聚力與信仰支撐下,他們創造了很多財富,并且他們嚴格奉行“什一稅”(收入的十分之一上繳教會)。
可以說,摩門教教徒的遷徙之路亦是他們給美國西部蠻荒之地帶去財富的歷程。
在鹽湖城的大街上,你可以感受純粹的宗教氛圍,也能體會到多元的文化交流,看似傳統守舊,卻又革故鼎新。
坐在街道上,聆聽著古老的傳說,眼看這盛世景象,難免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感覺自己根本不是到了那傳說中花天酒地聲色犬馬的自由之都,而是來到了圣經中的伊甸園。
擁有如此多虔誠的信徒,鹽湖城當然也是米國犯罪率和離婚率最低的城市。
在2007年,門摩教徒羅姆尼甚至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還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證明米國大眾幾乎已經默認鹽湖城是一個“神圣之都”,門摩教也得到了米國大眾的廣泛認可。
著名的全球連鎖“萬豪酒店”也是門摩教的產業,這家酒店每個房間的床頭柜里,都放著一本《門摩經》。
此時此刻,不管是在米國街頭,還是在超市的停車場,不時會見到一男一女,或兩男、或兩女,他們面帶微笑、和顏悅色,問路人是否了解教義,然后遞上一本小冊子,誠懇地歡迎你參加他們的宗教活動。
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他們是門摩教的傳教士。
他們沿街一家一家的敲門,向居民們不厭其煩的宣傳他們的宗教,即使被拒絕,他們仍然微笑著致謝,而大眾對他們也有著更加寬廣的包容心。
門摩教是“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的簡稱或者俗稱?!堕T摩經》是該教的經書,所以該教又被稱為“門摩教”。
十六、十七世紀是歐美基督教各宗派興起的時期,門摩教就是在那一時期誕生的。
門摩教創始人約瑟夫·史密斯生在美國一個貧苦的家庭,他受的教育不高,恰逢遇到了“淘金熱”,因此跟隨父親到加州淘金,成為第一批發財的幸運兒,還擁有了自己的農場。
1830年,他受莫羅尼的影響,在紐約創建了門摩教,教徒的信仰之一就是一夫多妻制。
這種“自由”的教義使得教會一經創立就吸引了大量的追隨者,以至于發展得越來越壯大,從俄亥俄州到密蘇里州再到伊利諾斯州,幾乎到處都有門摩教的教徒。
據約瑟夫·史密斯自稱,大約在1820年,當他14歲時,看到了天父和耶穌基督的幻象。
他們告訴他,世上尚無真正的教會,要他擔當傳教重任。
1827年,他宣稱一位叫做“摩羅尼”的天使向他顯靈,責令他建立教會,并指引他去到紐約州他家附近的一座山里,找到埋藏了千年之久的金頁。
金頁上鐫刻著一種古代的語言,記錄了北美古代居民的宗教生活。
他靠著“上帝賦予的異能”翻譯了金頁,并在1830年將譯文發表,稱之為《門摩經》。
這個教派的迅速發展在歷史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