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免會出現(xiàn)偏頗之話。
或許史官全都不怕死,但是不代表史官都是圣人。”
“《孟子·滕文公》曾言,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這里面的楊則是道家的楊朱學(xué)派,墨則是墨家的墨子。
他們兩個一個是為我,一個是兼愛,兩個人幾乎是兩個極端。
可是在孟子如此說的話語之中,史記之中對楊朱學(xué)派只字未提,指引儒家之學(xué),不喜此道。
而筆在太史公之手,自然書寫自由他。
另外太史公為何不敢將史記公之于眾。
他改太祖高皇帝為高祖,爾等已經(jīng)學(xué)了禮,想來知道太祖和高祖之間的區(qū)別。
史記之中共計一十二篇本紀(jì),其中共分五帝,夏,殷,商,周,秦,始皇,項羽,高祖,孝文孝景孝武,還有一篇你們可知是什么?
不是漢孝惠本紀(jì),而是呂太后本紀(jì)!”
“太史公可以說這是因為呂太后專權(quán),惠帝無權(quán),為了昭告天下這件事情,不給大漢做任何的遮遮掩掩。
可是呂太后畢竟是太后,本紀(jì)之事乃是天下共主所有。
項羽尚有封王之舉,那呂太后又是什么?
作為被標(biāo)榜的史書,如何可以這般誤人子弟,太史公的心當(dāng)真是公正?”
管寧已經(jīng)教導(dǎo)了他們許久許久,他們在道德,禮儀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不少的長進,加上明白識文斷字之后也可以自己去借閱誦讀自己喜歡的典籍。
他們都已經(jīng)開悟。
但是如今他們卻是被管寧的這些話所震動,就算是大漢的百姓,也不會不知道史記的。
也不會不知道被稱為標(biāo)桿的太史公司馬遷。
可是今日管寧徹底顛覆了他們的認知。
“今日教導(dǎo)你們這些,不是為了告訴你們這世間本惡,只是要告訴你們,我等皆是人。
是人就要吃人吃的飯,說人說的話,做人做的事。
而有些時候我們吃得或許不是人吃的飯,說的做的也會有所偏頗。
但是這并不代表這個人就有問題。
既然不能做到人人皆圣人,那么我等就要做到憑心而看,不要去人云亦云。
你們未必人人都能夠出人頭地,出將入相,但是你們終歸還是比其他人走的更加的快了一分。
日后老夫希望你們可以將自己學(xué)到的東西教給那些尚未學(xué)會的人。
循環(huán)往復(fù),天下或許不會大同,但最起碼會比現(xiàn)在好些。”
管寧沒有因為劉封的犯蠢而有所沖動,他如今已經(jīng)是一個逃難的老人,他現(xiàn)在回到中原也沒有什么意義。
本想就此終老一聲,或許也未嘗不可。
但是那個傻孩子用行動告訴他,縱然他天賦不佳,能力不足,他仍然會努力的去做答應(yīng)自己的事情。
這是他的承諾。
既然徒弟傻了起來,那么他這個當(dāng)先生的,總不能繼續(xù)聰明著。
若是一個人讀書識字明理了尚不能改變這個大世,那么他就去教十個。
這十個人再次去教十個,十個再去教十個。
循環(huán)往復(fù)下去,總有一天這天下的百姓可以看的下書,寫的了字。
不會被官吏所欺騙,不會被人所蠱惑。
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會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他們不會再因為人云而亦云。
哪怕這個過程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總是需要有人前去開這個頭的。
大道長河之中許多人都選擇了順勢而為,他們管這個叫做明事理,他們并不管這條長河流向了什么地方。
但是同樣也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