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年紀已經很大了,這一直是圍繞在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刺。
一根讓所有人都感覺到很慌張的刺。
當初的劉封太耀眼了,而且建康狀態下的劉封讓很多人都開始不健康起來,沒有人想到在這個時候劉備會面臨繼承人和自己年齡差距過大的這個問題。
雖然劉封留下了足夠的人馬,但是同樣他還有弟弟。
而且年紀并不算太小,如今不但已經成年了,對于他的性格風評也是不錯的。
仁厚!
雖然其他方面垃圾的讓人頭痛,但是仁厚這兩個字讓很多人都不由的想到了劉備的性格。
害怕他會因為這兩個字而做出什么不好的決定。
畢竟雖然劉備不是天家,但是這個事情誰也不敢去猜測。
那么在劉備去世之前,讓這個仁厚的劉禪公子徹底的廢掉羽翼,也自然就被很多人提上了自己的日程。
而這個時候,作為劉備嫡長孫的劉赟的態度,自然進入了所有人的眼中。
在這個時候,回到河內的劉赟卻是見到了自己許久沒有見到的母親,還有他的舅父。
“赟兒拜見母親,拜見舅父?!?
見到步氏自然是開心的,劉赟那藏不住歡喜的臉自然也是真誠的。
只不過劉赟行禮之后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舅父似乎不是那么的歡喜。
“是赟兒哪里做的不對了么?”
步氏看著自己的兒子,知道他最近真的進步很大,而且越來越少年老成,從他的身上步氏能夠看到很多他夫君的影子。
可是她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在一條分岔路口上走偏了。
“赟兒自然是沒有什么不對的,只是赟兒還記不記得當初你爹和娘教給你的那些話。
可還記得么?”
“嗯...父親和娘親說,要讓赟兒明白仁德。
可是...可是為什么父親一定要執著于仁德,無論是荊州還是并州。
仁德就真的那么重要么?”
“公子至善,能夠問出這么好的問題說明公子真的是長大了?!贝藭r步騭突然笑了起來并沒有論身份,而是以下屬身份說話。
“這話想來不是郭圖他們教導的吧。
當初我等讓公子讀的那些圣賢之典籍,想來公子都沒有好好讀吧。
首先《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也就是說天地的德之達到是生養萬物,而人存活于天地之間,效仿的就是天地大道。
個人的德之大道,最核心的便是仁了。
《老子》曰:失德而后仁,大道廢,有仁義。
亂世之中道德淪喪,仁義也就顯現了出來。
這仁義乃是修身齊家治國之本,諸侯亂世看的乃是拳頭,可是這治國最終看的是德政。
曹賊唯才是舉,不崇德行,可是他的拳頭哪怕到了現在仍然是最硬的那個。
但日后他們定然要篡漢而自立,若是那曹丕轉型德政不力,大廈必將傾塌。
遭受不崇德行的反噬之苦、
《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列子》曰:圣人之教,非仁則義。
《孔子家語》也說過,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這些的意思都是,仁義是人修身的根本,我等都被這天下之焦灼所累,而少君和主公卻堅守那修身,這才是高下立判。
再說公子剛剛問的,什么才是仁義?
《孔子家語》說,仁者,人也,義者,宜也。
《荀子》說,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其實這無論是愛人還是循理都是一回事罷了。
只不過是追求爭取的道路,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