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楊彪看了看朝廷發下來的詔書,眉頭微微皺了皺,隨后卻是漸漸舒展開來。
罷了,自己一把年紀了,兒子如今也是一郡太守,看樣子,頗得太尉重視,自己又何必再橫插一手?
想是如此想,但眼睛還是忍不住再度看向那詔書,這一下子,呂布這些年來又是搞出印刷術,又是積極辦學的目的現在回頭一看,瞬間清晰了。
此前呂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這所謂科舉做準備。
雖然此前也有過一次大考,但這次大考的目標還是寒門、世家、豪族人才,還沒有擴散到所有人,而且那次大考也只是臨時為了誘足夠人才而展開的,事實上,大漢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大考。
但這次呂布推出科舉的目的卻不同,這是要建立一套新的體系,完全廢除了以前的察舉制度,也就是廢除了士人手中最重要的舉士特權。
至于這個特權有多重?
可以看看袁紹、袁術兄弟,袁家四世三公,朝廷百官,多半都是出自袁家或者袁家門下舉薦,哪怕天子的命令,袁家如果不愿意執行,天子也沒辦法,朝廷總得要人來維護的,百官如果不干事,那朝廷運轉都費勁。
其實楊家也是四世三公,只是比之袁家還是差不少的,這差距就在門生故吏上,袁家門下出了不少重臣甚至三公級別的,而楊家在這方面不如,所以聲勢上,楊家不及袁家。
而呂布的科舉制,名義上天下百姓只要有能力,都可以來考,但事實上誰都知道,不可能,最主要的還是面對士族豪強以及寒門。
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有能力的年輕人想要走入仕途,不再需要士人舉薦,可以憑本事通過科舉入仕,這么一來,無需依附世家也能出人頭地,又何必依附?
四世三公可能還會有,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輝煌卻是不可能了。
如果是十年前,楊彪絕對會站出來反對這科舉,這科舉固然維護了皇權,但士權卻是注定沒落,只要這科舉制在一天,士權就很難重新興起。
當然,也是可以讓科舉名存實亡的,只要掌握住尚書令這個位置,掌握科舉的舉辦權,掌握取士權,那誰被任命還不是由自己說了算?
但這些權利,都在呂布手中,誰能搶?誰敢搶?
楊彪不敢,因為楊家已經被楊修深度綁在呂布身上,家產都充公,兒子如今也當了太守,看呂布的架勢,以后還會召回朝中重用,如今讓他去做太守也是一種歷練。
反駁呂布,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楊家這么多年對呂布的付出就沒了,兒子的將來也沒了。
最終,楊彪將詔書丟進了火盆里,就當自己沒看到過吧。
其實站在呂布的角度,如今這個局面是最好的,是士人逼的太狠了嗎?
回想昔日董卓時期,楊彪嘆了口氣,或許吧,這本就是一場無解的局,或許呂布就是在董卓的身上看出自己不可能得到世家的支持,然后選擇了另辟蹊徑,走出一條新路來,這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但世家有錯嗎?
其實也沒錯,光武以來,不都是如此嗎?只是正因了那否極泰來,世家到了極致后,自然而然便引起了反噬,就算沒有呂布,或許也會有其他什么張布、李布的人出來,打翻世家的局面。
大勢已經被呂布逆改,連自己兒子都站在呂布那邊,自己一個垂垂老朽,又何必管那么多?做好自己的太傅就行了。
呂布待自己還算不錯,俸祿至少還給一半兒,另一半兒要自己去書院教書才給,現在看來,去書院也不錯。
在朝中不屬于呂布的派系中,自己算是過的比較滋潤的,這么大年紀了,何必自尋煩惱?
看著火盆中,漸漸燃盡的詔書,楊彪心情突然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