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倒是有些得色,覺得自己終于也排上號了?越發(fā)雄心勃勃要去邊境歷練一番。
鄭鯤心里其實是蠻想去戰(zhàn)場上歷練歷練的。
鄭鯤這些年雖然也經(jīng)歷了一些事,但是能為大宋而戰(zhàn)是一種榮光,也是心中的理想。
雖然這的確與收復燕云十六州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
趙玨早已經(jīng)是雄心勃勃,已經(jīng)在暗自安排部署。
李香玉又一味的贊同。
以一種家國天下為己任的語氣,一副公子不去邊境,定會留下遺憾的意思相勸公子莫失良機。
唯有鄭如玉一人還是持反對意見。
鄭如玉覺得公子去邊境與收復燕云十六州關(guān)系真的不大,完全沒有必要。
趙昇玉和鄭榮覺得應(yīng)天七子去戰(zhàn)場上歷練一下,大有必要。
趁著西夏侵擾大宋秦州,鳳州這個好機會,又不是大的戰(zhàn)事,風險不太大,是個歷練的好機會。
鄭如玉與眾人相反,覺得正因為不是大的戰(zhàn)事,反而容易麻痹大意惹下事端。
鄭榮對鄭如玉的自信超出了趙昇玉的想象。
見鄭榮若有所思的樣子,趙昇玉也若有所思。
鄭如玉覺得公子已經(jīng)不需要什么歷練了,公子需要的是一個契機。
鄭榮贊許的點著頭看著趙昇玉。
趙昇玉對鄭如玉的這番話心服口服。
仨小廝也早已經(jīng)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等著公子發(fā)話。
鄭如玉反復說服鄭鯤,要兄長勿要輕舉妄動。不要受人挑唆一時沖動,做出將來后悔的事情。
眾人卻齊說機會難得。
一腔熱血自然是要撒在保衛(wèi)大宋的邊境上。
眾公子個個群情激昂,哪里聽得進鄭如玉的肺腑之言。
就連鄭泉,楊真,王明,劉亮這幾個平時膽小怕事的小廝,也跟著起哄說是愿陪公子邊境一戰(zhàn)。
鄭如玉的苦口婆心無人理解,反而有聲音說趙鄭氏貪生怕死,只想著自己的小家,不顧大宋這個大家?
鄭如玉內(nèi)心對公子他們要去邊境有一種莫名的不安,卻又無法用語言好好的表達出來。
公子不明白鄭如玉為什么那么反對自己去邊境歷練?
鄭如玉態(tài)度非常的堅決,不同意公子去冒不必要的風險。
因為此事公子與鄭如玉已經(jīng)無法相商,好好的夫妻倆再次心生嫌隙。
鄭如玉欲哭無淚,公子不聽她的規(guī)勸,兄長也聽不進如玉的苦苦相勸。
就連楊先生也覺得鄭如玉不要想太多。
楊維認為大家既然一腔熱血志在報國,去一趟邊境開開眼界,心里自然就會釋懷很多。
仨小廝也覺得夫人的擔心大可不必,他們對公子太自信了。
仨小廝還信誓旦旦一定保護好公子的周全。
趙昇玉和鄭榮見鄭鯤和趙玨已經(jīng)做了決定,也好言相勸鄭如玉,要她放下心來讓公子和兄長去邊境大展宏圖。
鄭如玉如何不知好男兒志在四方?
更何況一群熱血少年相聚在一起,自然是相互鼓勵,相互慫恿,相互影響著怎么會不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呢。
鄭如玉還是把自己的擔心和趙昇玉,鄭榮和盤托出。
兩個精如人情世故的大人聽了鄭如玉的擔憂后,覺得鄭如玉的擔憂真的并不是多余的。
鄭榮覺得公子和鄭鯤要去邊疆必須要好好商榷一下。
趙昇玉聽了鄭如玉的顧慮后,覺得鄭如玉的話言之有理,的確是要好好商量一下。
公子哪里肯聽鄭如玉的想多了?
加之李香玉從旁鼓勵,公子忽然覺得鄭如玉相比李香玉少了些熱血?
鄭如玉沒法,硬下心來,公子如果一定要去邊境的話去可以,但是仨小廝只能讓趙小智一人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