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皇城內。
尚書臺衙門也算是南離絕大多數衙門里面唯一一個將衙門設立在皇城內得衙門了。
只不過在皇城設置衙門,那難免就會迎來一些冷嘲熱諷。
尤其是尚書臺這個衙門,要是一個有才能的尚書令的話,尚書臺衙門哪怕是在皇城里面,那也可以是可以站穩腳跟。
不過就現在這一任尚書令的話,就差點意思了,這一任尚書令原本也是科舉出身,而且也被離帝寄予了厚望,原先沒有入職尚書臺的時候,這家伙的才能還是有的一說的。
不過自從入了尚書臺之后,不知怎得,原本一個有著才能的年輕人竟然變得膽小如鼠,在離帝面前頻頻失誤,就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誰也無法想象得到的低級錯誤,在這位手中每天都能發生好幾遍。
所以尚書臺衙門自這位當了主官之后,那地位可就是一落千丈,有著小丞相名聲的尚書令,現在就只能來回跑腿,在眾人面前連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搞得尚書臺衙門的那些官員們平日里都是因為主官的原因,恨不得在見到其他同僚的時候找個地縫鉆進去。
尚書臺的官員們,大多都是由年輕人組成,新鮮血液為主,很少會有一些上了年紀的面孔。
畢竟尚書臺就算是尚書令也不過是一個青衣官袍,都一把年紀了,混跡宦海多年的人精們又有幾人會來到尚書臺呢?
李義府,就是一個例外。
二十一歲的時候,李義府奪得了當年南離的科舉狀元,一時之間風光無雙,引得了不少士子的艷羨。
在這些人羨慕崇拜的眼神注視之下,李義府毫不猶豫的拜入離帝門下,因為正巧他那一屆的科舉,最后一輪是由離帝親自主持的。
所以離帝也算是李義府的座師,這種因緣關系在李義府科舉之后就難免被人打上了離帝一派的新鮮血液。
而對于這些傳言,李義府也是大笑一聲,自請入皇宮,在拜見了離帝之后,離帝第二天的詔書便下來了。
著新科狀元李義府為江夏郡郡守。
一郡之守,這官職對于新科狀元來說已經是不錯的待遇了,尤其是這還是江夏郡的郡守之位,作為南離的北大門,離帝竟然放下心來將其交給一個新人來治理擔任郡守。
詔書出來之后,不少人對于李義府的這個待遇感到不解。
因為郡守之位雖然不錯,但是身為這一屆的科舉狀元,李義府明明可以入六部,哪怕是從六部基層開始干起,那也終歸是留在了金陵,現在驟然之間被外放江夏,一時之間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于李義府下的絆子。
而在李義府上任之后的第二年,中原諸國就組成了聯軍,聯合北方帝國北艮國以及西坤王朝,發起了對南離的浩蕩攻勢。
作為北大門江夏郡郡守的李義府,自然是身先士卒的連夜指揮著民夫加固城防,挖取壕溝,并且當機立斷的向距離江夏郡最近的一支南離主戰軍團駐扎營地發送了求援信。
求援信,當然也是發往了金陵方面。
不過那時候的金陵,可是正值皇權交替的節骨眼上,數位皇子,諸如現如今的南越王眼中都只有那距離自己只有一步之遙的皇位,至于李義府的求援信?
石沉大海爾。
待得風不平和周敦頤請出先帝遺旨,請大皇子李敦民登基的時候,李義府那封埋沒在尚書臺的求援信才被重新找了出來。
可是那個時候,距離李義府發送求援信到金陵的日子,已經過了半個多月之久。
江夏彼時的常駐軍只有六千有余,至于其他邊境縣城的駐軍,也是少之又少,哪怕是那支主戰軍團及時的趕赴,在面對著百萬聯軍的龐大數量軍勢面前,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在開戰伊始,南離的疆域就到處烽火四起,四處淪陷,中原聯軍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