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岳恒山,秦風三人便返回了渾源縣,一路向西。
這是早已定下的路線,先登北岳,再去西岳,之后是中岳,南岳,然后是走一趟傳說中的三山,最后再去東岳,如果走完一遍還是沒能找齊九鼎,那就只能再去其他名山大川尋訪了。
當初秦始皇筑長城以拒匈奴,而大同府則位于長城以北。秦風三人想要去華山,必然要越過長城。
同樣因為挨著韃靼部族的關系,大同府境內有很多烽燧,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半兵半民,戰時為兵,閑時為民,有的耕地,有的養殖。
而現在就是戰時,雖然蒙古騎兵絕大多數都在順天府以東,可還是有小股游騎在這邊掃蕩,所以這邊才是戰事最頻繁的地方。
應州以北二十里處有個烽燧,按照大明軍法,每個烽燧里都有一個總旗的兵力,算上總旗官和小旗官,一共是五十六個人。
明朝的烽燧主要作用就是傳遞軍情,所以烽燧建造的十分牢固,易守難攻。
哪怕只是一個總旗的兵力也足夠防守上十天時間了。
而一旦有敵軍入侵,烽燧就會再第一時間點燃烽火,傳遞軍情。用不了一個時辰,軍情就可以傳遞到千里之外。
如果附近的衛所反應迅速,一天時間就能趕到烽燧救援,哪怕反應很慢,最多三天也會趕到。
可是這個烽燧遇到的情況就有些特殊了,他們五十六個人已經在烽燧這邊守了半個月了,依舊沒人前來救援。
甚至連以往早該送到的軍餉都沒有按時到來。
此時外面有足足五百多騎兵包圍,他們也不靠近,就在弓箭射程之外圍著。
這里的總旗官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卒,三十多歲的年紀,看上去卻有五十歲左右的相貌。老卒姓陳,名叫陳濁。
此時陳濁站在瞭望口向外觀看,遠處的蒙古騎兵們正在吃烤肉,也不知道他們這烤肉從何而來。
蒙古騎兵其實不擅長攻城戰,所以一般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很少做這種無謂的圍城之舉。
而這支騎兵就更加奇怪了,他們不僅不攻城,而且還不殺人,就只是在下面圍著,在最初的時候,蒙古騎兵射了一支箭宇,上面寫的清清楚楚,要么投降,要么活活餓死。
此時陳濁站在瞭望口向外觀看,下面的蒙古騎兵很快就發現了陳濁,他們依然沒有攻擊,反而是在箭羽上串了極快烤肉,一箭釘在了陳濁身后的烽火臺上。
一位身穿獸皮衣服的戰士用字正腔圓的漢語喊道。
“喂,很久沒吃過肉了吧?這幾塊肉就當是我請你們吃的。”
陳濁很想將烤肉扔下去,可仔細想了想,還是沒舍得。
陳濁那里知道,下馬關以外的所有烽燧都被蒙古騎兵以同樣的方式攻下來了。現在整個大同府境內,下馬關以北,就只剩他們這一個烽燧還在堅守。
而組織這場戰役的人名叫烏仁圖雅,生于大漠深處,現在是韃靼瓦刺兩大部族的圣女。
現在她已經帶著所有騎兵一起朝這個烽燧集結,陳濁寧死不降,烏仁圖雅覺得這種人要給他相應的尊重。
嘉靖二十年三月末,一萬蒙古騎軍聚集在烽燧之下,一位身披鎧甲的女子單獨一騎來到烽燧之下。
“烽燧上的人聽著,最后在給你們兩個時辰的時間考慮,若再不下來投降,我們會以火攻開道,然后蟻附攻城,到那時所有身在烽燧中的人我們都將其視為敵人,殺無赦!”
瞭望口很快出現了一個年輕人,陳濁就站在年輕人身后。
看到這個年輕人之后,烏仁圖雅瞇起了眼睛。
這個書生裝扮的年輕人不認識她,她可認識這位年輕人。烏仁圖雅朗聲說道。
“不知道連中三元的秦公子是何時進入烽燧的?”
秦風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