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六點半到七點,請先不要看,七點零五分后會修正錯誤部分
《九卷》的名稱最早見于《傷寒論·自序》。《素問王冰序新校正》說道:“《素問》外九卷,雖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只謂之《九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亦專名《九經》。“王叔和《脈經·卷第七·病不可刺證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說:“新校正云:出《九卷》。“而所引的這段文字,卻見于《靈樞·逆順第五十五》篇。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據。可見,《針經》這一部書,因為它只有九卷,張仲景、王叔和則稱之為《九卷》了。
折疊《針經》
《針經》的名稱,最早見于《素問·八正神明論第二十六》:“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明·馬蒔在《素問注證發微》注云:“此亦歷解《針經》之辭也。《針經》者,即《靈樞經》也。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后世皇甫士安,易《靈樞》為《針經》之名,故王冰釋《素問》、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宗之,己各醫籍皆然。“
《針經》的名稱又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明·張介賓在《類經十九卷·九針之要》注云:“《靈樞》即名《針經》,義本諸此。“
《九卷》這一部書,到了晉代,皇甫謐又稱之為《針經》;到了唐代,出現了一部內容與《針經》相類似的書,王冰稱之為《靈樞》。這一問題,也是由《新校正》首先發現的。
王冰在《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稱為“《靈樞經》曰“;在《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樣的一段文字,卻稱為“《針經》曰“。《新校正》認為這是王冰指《靈樞》作《針經》的證據。《新校正》說道:“詳此注引《針經》曰,與《三部九候論》注兩引之,在彼云《靈樞》而此曰《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經》也。“可見《靈樞》這一名稱,是在公元8世紀中期王冰時代才能出現的。
《針經》和《靈樞》這兩部書在南宋時代都還存在。有的學者考證,這兩部書的內容基本相同,只不過編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間有詳略“而已。
《針經》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當時只存有《靈樞》,所以高保衡、林億等校正醫書的時候,他們進書表中所列舉的書名只有《靈樞》而沒有《針經》。當他們校正醫書的時候,即公元十一世紀中期,《靈樞》雖然存在,但業已殘缺了許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書。《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神氣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說道:“據今《素問》注中引《針經》多稱《靈樞》之文,《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
到宋哲宗元佑八年,高麗獻到醫書,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黃帝針經》,下詔頒布天下,然后中國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針經》將其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增修音釋,編為二十四卷,名為《靈樞》,即成了現在所見到
靈樞》是中醫經絡學、針灸學及其臨床的理論淵源。《靈樞·刺節真邪》論道:“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解結“之法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功效。論致病邪氣,不外乎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為主,內因以七情為主,不內外因主要指房室傷、金刃傷、燙火傷、蟲獸傷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襲機體,導致邪正盛衰,陰陽失調,經絡失衡,氣血失常,或津液代謝失常,會出現機體各種“結“的病證與特征,表現為或瘀滯,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濁,或各種痹證等,尤其位于經絡循行脈線上表現更為明顯,即相應的經絡出現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