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知道嬴元曼居心不良,趙昆還是接受了她提供的線索。
從王家別院回來后,趙昆便著手準備離開頻陽的計劃。
盡管有韓信和陳平主持大局,但一些現代化發展,還得讓他來操盤。
就如此,轉眼間,已經臨近元宵佳節。
忙著工作的韓信和陳平是顧不上過節的,但趙昆對此卻十分重視。
因為除夕夜他和嬴政,王離,王雅打了通宵的斗地主,實在有點無聊。
如果不來點新花樣,恐怕元宵節除了斗地主,就是打麻將。
眼看正月過后,就要啟程離開頻陽,在這個春節即將結束之前,他想真正感受下過年的味道。
恩,不能打牌,得把元宵佳節過好。
可怎么才算過好元宵佳節呢?
趙昆心里沒什么概念,他只知道這個時代的元宵節,要什么沒什么。
其實“元霄節”真正被定名,是在漢文帝時期,不過秦朝已經有了元月過節的傳統。
這也就意味著,元宵節的習俗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傳承下來的,才不是什么棒子國的文化遺產。
然而,真要按照傳統方式過節,趙昆覺得還不如打牌。
他覺得自己是現代穿越過來的,要過元宵,肯定要跟現代有相似之處。
否則怎么能感受過年的味道?
而現代過元宵,講究的是一個“鬧”字。
這鬧元宵,鬧元宵,不鬧怎么過元宵?
可所謂的鬧,并不是三五成群,跑到街道上大吼大叫,而是熱鬧。
想過得熱鬧,除了吃元宵以外,更重要的是賞燈。
當然,趙昆不喜歡吃元宵,甚至對糯米一類的食物很排斥,但說起賞燈,卻是他從小到大最喜歡的項目。
在公元前,并沒有“張燈結彩”的概念,首先是這個時代的紙還在趙昆手里,自然沒有燈籠,其次是彩綢,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所以,想要把節日過得熱鬧,還得趙昆自己張羅。
也就在三天前,他就開始命篾匠做燈籠。
俗話說,不會扎紙人的篾匠,做不出好燈籠。很顯然,經過專業化培訓,趙昆府邸的篾匠,成了全能“藝術大師”。
藝術大師出品,肯定是精品,尤其是趙昆讓他們自由發揮,那燈籠做得有模有樣。
什么圓的,方的,奇形怪狀的,一應俱全。
而趙昆統一了燈籠的顏色后,便開始著手繪制花鳥魚蟲的圖案,讓那些燈籠更具觀賞性。
府邸里的仆人們很喜歡燈籠,尤其是那些丫鬟,一到天黑就拿燈籠出來玩,每次都看得如癡如醉,喜歡得不行。
趙昆見她們喜歡,就讓她們自己做,自己畫,于是乎,燈籠越做越多,后山的竹子都快砍禿嚕皮了。
沒辦法,實在是做燈籠上癮!
這天傍晚,天色剛剛暗去,街道上有些清冷。
桃花穿著連帽的斗篷,提著“飛鶴”圖案的燈籠,在院子里走來走去,立刻吸引了其他丫鬟,也拿著燈籠跟桃花一起玩。
看著少女們提著燈籠,嬉笑打鬧的樣子,趙昆不由感嘆,這才是過節的氣氛。
但顯而易見,有的人卻不這么認為。
“公子為夜路打更的人辦了件好事啊!”
吳誠站在旁邊,一邊看趙昆做燈籠,一邊感嘆出聲。
趙昆聽到他的感嘆,差點被竹簽插破手,難以置信的道:“打更人?”
“公子,這是叫燈籠吧?”吳誠伸手指了指桃花她們手里的燈籠道:“晚上用來照明,挺不錯的!”
“這不廢話嗎?燈籠那么亮,照明肯定不錯!”趙昆白了吳誠一眼,他覺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