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菡才輕聲安撫著夏侯宇“文若縣令也是擔心你,畢竟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他也是擔心你太過執著于研究這些刑法。畢竟如果真被人安上了酷吏的標簽,那么你以后的仕途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到時候即使曹公想要提拔你,也得顧忌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同僚和朋友,他對你已是非常的不薄。
我曾經聽爹說過,他坐在亭長的位置上每天都小心翼翼,下面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他的位置,一但他有了一些錯誤,不但下面的人會向著把他推下來,就是那些同僚也都個有二心。
曹公這邊,你那幾個朋友能如此待你,已經是非常友善了。”
在于玉菡的勸解下,夏侯宇也不再感到委屈,為了自己的名聲,也不在繼續搞那些五花八門的新想法,而是考慮著怎么在名聲上更近一步,用來掩蓋這段時間有些過火的行為。
就在夏侯宇還在糾結的時候,殊不知他的那篇千字文已經在文壇開始發酵。雖然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并不妨礙孔融的喜愛,他將這千字文發給了有名的幾名朋友,而他這些朋友也都是當代有名的大儒,這千字文經過了他們的手后,再次擴散。
就這短短的一個月,雖然千字文一書在南方的學子中名聲還不顯,但是在北方和中原地區,這篇文章受到無數學子的膜拜。
連有著“四世三公”名聲的袁紹都聽聞了這篇文章,只是著書之人沒有刻意顯露出名聲,哪怕他知道了這篇文章出自潁川荀家,還派了自己手下來自荀家的荀諶回老家去詢問,也暫時沒有獲得令他滿意的消息。
這個時候夏侯宇還不知道,只要讓荀彧幫個小忙,宣揚下自己的身份,那么這點困難頃刻就化為烏有。
而荀彧自老家回來后一直忙前忙后,也忘了關心一下那千字文的消息,所以本來能獲得巨大名聲的時機就被兩人這樣稀里糊涂的給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