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軍隊在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帶領下,撤入關內,并且同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順政權。
清廷的韃子趁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收取了關外的地區。
這就形成了大順政權和清廷政權隔關相對峙。
而且明朝殘余勢力控制著江淮,剩下的便是大西軍還在進川途中,意圖占據整個川蜀。”
秦祚明頓了頓:“大西作為潛在的第四股爭奪天下的勢力。”
汪兆麟此時倒是搭了句話:“這些我們自是知道,不用你多說。”
“鋪墊了這么久,那我就說點正題。”秦祚明伸出手指道:
“今年春天與夏初,大順軍所向無敵,占據了北京以及許多區域。
這一地區的百姓欣喜若狂,歡迎恐后。
連官紳地主除了極少數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于大順政權。”
李定國頷首,長期以來,人們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影響,這種情況極其正常。
“大西王不要以為官紳地主,對大順政權一直處于勢不兩立的地位,這是不完全正確的。”
“如何不對了?”
張獻忠認為雙方勢不兩立是完全沒有毛病的。
他們實行的政策就是往高大上說,就打擊官紳地主、保護農民利益,掠奪更多的財物給他自己。
總之一句話,誰有錢,就搶誰的。
秦祚明進一步解釋道:“盡管明朝官員有的人爭先投靠,希冀躋身于新興的大順朝定鼎功臣之列;
有的人雖心懷疑懼,但為形勢所迫而隨大流。
總之,在大順軍被清軍擊敗以前,漢族官紳中的大批文官武將都以投靠大順政權為惟一出路。
而不可能去投靠偏處遼東的一個語言、風俗都有很大差異的韃子貴族為主體的清政權。”
張獻忠自是知道李自成被關外的韃子擊敗,逃出北京,所以他對于李自成也不是很畏懼了。
“百姓以及許多官紳為何選擇投降大順,而不是韃子的大清?”
秦祚明伸出手指道:“那就是普遍百姓心中,有亡國,有亡天下兩種方式。”
“亡國與亡天下有分別嗎?”汪兆麟當即提出了疑問。
對于汪兆麟這個讀書人,張獻忠還是很在乎的,見他替自己提問,也不在言語。
“當然有區別,而且很大。”秦祚明看著張獻忠道:“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汪兆麟在努力回想,這話是誰說的。
李定國微微頷首,張獻忠捏著額頭道:“額聽不懂。”
“好叫大王知曉,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
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
秦祚明緊接著解釋道:“而韃子進北京,入主中原,原則是“被發左衽”(剃頭改制),就是“亡天下”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等都應當奮起反抗!”
“你是說,不管額的大西與李自成的大順,甚至南明,誰爭天下,都得先把關外來的韃子滅了?”
“正是。”秦祚明認真的點點頭:
“故而李自成占據北京,不僅百姓夾道歡迎,大明在京的兩三千官員,為明朝自盡的只有二十人,其他皆是投降大順。
至此,秦嶺、淮河以北的明朝軍隊已全部李自成收編,地方除遼東外均為大順政權接管。”
“可是李自成他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