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誰有糧啊?
唯有地主家里才有糧,但是大西軍有些士卒有見人就要糧,見豬就殺的政策,會影響許多普通農民的利益。
張獻忠雖然在四川建立了政權,但是沒有實行按土地或人口征收賦稅的政策。
幾十萬大軍和各級政權的消費,基本上是依賴沒收和打糧。
所以秦良玉認為侄兒的這番做法,必定會受到張獻忠的一方的青睞。
“此番做法,雖然能強于一時,若是張獻忠效仿,大西政權在川中是站不住腳跟的。”
秦良玉很清楚這種流寇的做法,張獻忠想要長久的維持穩定政權。
這樣做,不僅不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而且必然導致川中生產的萎縮和停頓。
許多官僚便說川中當地農民不愿意下秧,他歸之于川人懶惰。
可秦良玉心中清楚,川中百姓歷來勤快,為什么這時突然變得懶惰起來。
真正的原因,是大西軍隨意打糧和地方不安定,造成了農民無心從事生產。
就算你勤快種田,辛辛苦苦忙碌許久,這糧食都到不了你的嘴里,誰還愿意種田?
沒有人愿意為他人做嫁衣!
“奶奶的意思是,我小舅這是在暗地里給張獻忠使壞?”馬萬年有些興奮的道。
“這是自然,祚明那小子差點一炮轟死賊首張獻忠,怎么會老老實實給他干活呢!”
秦翼明嘿嘿笑著:“從他打小撒尿呲我的時候,我知道祚明一頓子壞水。”
“哈哈哈。”
大廳內充滿了快活的氛圍,因為秦祚明年歲最小,幾個哥哥可真是把他當兒子養的。
作為秦家老大的秦翼明,他兒子都比秦祚明的歲數大。
“報。”
從廳外走進來一名士卒:“秦夫人,有一個自稱是曾英的使者到了,說是有事相商。”
“曾英的人?”
秦良玉收起手中的書信,示意把人帶進來。
原四川巡撫陳士奇不聽取秦良玉的建議,也不聽曾英的建議。
在張獻忠四處搜捕秦祚明之前,曾英是他入川以來,第一個下令搜捕的人。
但是曾英就比秦祚明幸運多了,有僧人仰慕他,不光幫他藏匿躲避搜捕,還出錢出力,資助他募集了幾萬人馬,在順慶站穩了腳跟。
不像秦祚明,逃亡路上險些餓死,然后還被女麻匪給綁上山,口花花讓他當什么壓寨相公。
這待遇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曾英的使者進了內廳,先是一陣問好。
他隨即又向秦良玉說了明年開春,曾英要攻打重慶府的事,希望秦夫人能夠與他兩面夾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