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了。”
“嗯,這些都聽你的。”
……
寧為獲獎之后帶來的喧鬧持續了整整三天,最先是接受了央視的采訪,面對鏡頭,已經是博士的寧為表現得沉靜了許多,少了幾分本科時的輕狂,當然多了幾分云淡風輕的凡學風范,并為互聯網又貢獻了不少金句。
“其實我覺得媒體完全沒必要用最年輕這種噱頭來吸引大眾,因為歷史很多數學大神成果其實都是年輕時做出來的。比如拉格朗日19歲開創了變分法,跟這些歷史上的數學天才比起來,23歲其實已經很老了,實在沒什么好驕傲的。”
“我覺得自己不屬于富豪,因為我的財富跟我的許多想法比起來,實在太過貧瘠了。大概就是我想做的事其實很多,但我的錢太少,起碼目前來說還太少,根本負擔不起把我腦子里很多想法一一實現,所以我對大錢還是很感興趣的。”
“拿獎的感悟么,大概就是非常開心有人能認可我的研究吧。獎項嘛,主要就代表一種認可。至于未來能不能拿菲爾茲獎,怎么說呢,我覺得還是有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大概是我自己都不知道得做出多少讓人認同的成績,才能讓一些人捏著鼻子把這個世界性獎項頒發給我。”
“說實話,這其實的確挺有挑戰性的,我也有自己的消息途徑嘛,因為之前我得罪了在國際上都很有實力的一些人,這些人中很多都是大人物,他們中許多人不希望我能有更大影響力,想拿獎難度自然很大。”
“不得罪人?哈哈,不得罪人就目前來說大概是不可能的。這是沒辦法做到的,到不是說個性使然,不止是有科學理念的沖突,關鍵是一個對世界的認知問題,一個標準掌控在誰手上的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嘛。”
“而且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其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覺得對一位有立場的科學家來說,最高獎勵并不是拿到各種獎項,那都是附贈的功勛,相反能讓無數國外同行看到我咬牙切齒,但又不得不用我的理論來指導他們的研究才是最高褒獎。套用網上的話說,那便是最喜歡國外同行們明明很想干掉我,卻又拿我無可奈何的樣子。”
……
事實證明央視還是靠譜的,并沒有將這次訪談毫無保留的全部放出來,其中許多話還是經過了剪輯的。甚至這段訪談相對溫和的部分再次上了新聞聯播。
但在發達的網絡媒體上,寧為這次訪談還是火了起來。尤其是那句我不但已經得罪了許多人,我還要繼續孜孜不倦的得罪下去那番言論更是被無數網友津津樂道,并親切的為寧為創造了個新詞——“牛人牛語”。
這個詞的網絡釋義,像寧為這么牛逼的人,就得說牛逼的話。
當然諸如“今年我23歲,但其實已經很老了。”、“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學術的最高褒獎是讓國外同行恨得我咬牙切齒,還得捏著鼻子用我的理論。”這些話也火了,翻開小視頻軟件,已經被翻譯成了各種段子。
這些訪談惹起的爭議自然還是有的,而且很大。
主要爭議大概就集中在寧為現在的成就能否支撐起他說的這些話,這顯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所以評價也是各有不同,有認為年輕人就應該要有這種勁頭的,也有人認為寧為這種態度就不是一個正經學術人的態度,太過狂傲太過飄,甚至后者的觀點還占了主流。
至于數學界內部到是真沒太多的人發聲,到是其他跨界評價的其實也不少,大體也跟外行差不多,喜歡他的人有,看不慣寧為的人更多。只是整個華夏學術界正兒八經的大佬們大都沒有發聲。
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喜歡寧為的那些人大都是真愛,雖然正主壓根沒在網絡上發聲,但網絡上隨處可見各種維護的言論。
于是,就這樣,拿到陳省身數學獎之后,寧為憑借實力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