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課題?”
寧為一句話,讓車上除了前排面色不變的司機之外,剩下兩個學生都露出疑惑的神色。
有些突然了。
作為華夏數學、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半導體領域的翹楚,甚至毫無爭議的NO.1,怎么就要換課題呢?
是嫌棄之前的研究太過成功了?
“寧導,換哪方面的課題?不做芯片跟人工智能了?”周正浩忍不住問道。
“沒有,等把你們培養出來,我打算去做凝聚態、量子、場論、標準模型等等這些方面的研究。”寧為瞟了眼周正浩說道。
“寧導,您這是打算要進軍物理了?”孟潤澤愣了,下意識的問道。
“嗯!這兩年我頂著壓力,除了寧班之外,沒再招學生就是想騰出些時間來先學習,但事情還是太多了,你們就沒一個讓人省心的。還有芯片這邊也放不開。等咱們第一批CPU做出來,以后這項任務就正式托付給你們了。寧班以后有孩子想往這個方向發展,你們做師兄的也多主動點,幫我帶帶他們。幫我多騰點時間出來。”
寧為很認真的把自己的計劃告知了自己兩個得意門生。
“不是,寧導,您別這樣啊。按照之前的計劃,我們應該還能跟您兩年啊。”孟潤澤爭辯道。
寧為搖了搖頭道:“我是這么想的,明年肯定來不及了,后年三月如果你們大論文準備好了,咱們就內部做個答辯。放心,咱們這個方向,其他考官請來也都是觀禮的,我說你們能畢業了,誰也不敢說你們不行。如果你們實在后年三月還沒能準備好,就都滾到寧思實習去,一邊做實踐一邊繼續準備論文,到后年十月末,再做博士畢業考核。所以,你們都趕緊努力吧。”
矛盾轉換,總有人巴不得能早點畢業,畢竟讀博士年齡壓力擺在那里。但在這里,對于學生來說最理想的師生關系下,真不太想畢業。
“好的,寧導。不過您這課題轉得彎有些太大了吧?”孟潤澤雖然答應了下來,但還是忍不住問道。
聽了這話,寧為微微笑了笑,很耐心的解釋道:“大嗎?數學跟物理不分家的。尤其是對于你們以后研究芯片來說,現在還好說,以后三維硅通體要突破1nm制程的時候,還不是要跟物理打交道?我們也不說復雜了,就說這兩年你們跟著我做芯片項目,應該很CPU內部晶體管工作邏輯。晶體管多了,電子移動距離相應縮短,晶體管內部電子自發通過晶體管通道的硅底板進行的從負極流向正極的運動,造成漏電。”
“這些泄露的電流會造成額外的功耗。隨著CPU工藝升級,這種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我們的底板跟高板加起來不過十多個原子厚,漏電如果多了,絕緣層會更薄,這些問題未來你們打算怎么解決?英特爾用高介電薄膜和金屬門集成電路解決這個問題、IBM在在源極和漏極埋下一層強電介質膜來解決漏電問題,但這都是在二維環境下的技術。”
“要知道三維通路下,芯片對于功耗會更為敏感。尤其是單管內部發熱量是倍增的,你們應該還記得之前做過的測試,多加散熱引線就會減少通過內壁晶體管數量所占比例吧?這還是我們現在工藝并不算太先進的情況下,我做過計算,未來升級到14nm制造工藝的時候,現在采用的散熱結構就無法適應了,需要新的技術去散熱。”
“這就需要新材料、新工藝、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你們用更開闊的思維,去解決一系列問題。到了那個時候很多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學問題,更是物理問題。沒錯吧?所以啊,真正的科學家不但要有學識的深度,更要有廣度,這一點你們要永遠記得。”
“雖然你們知道的,我這些年其實很低調,但現在學術界依然有人覺得我是一塊招牌了,甚至有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