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不思進取
秦玉英走正規的渠道,順利將養殖的三千多只雞投放到市場,賺取到讓人眼紅的“第一桶金”。
財帛動人心。
有秦玉英這個正面的例子擺在前頭,再有大隊以及公社的支持,何家村的村民們的顧慮打消了大半,踴躍報名加入到養殖合作社中來。
何友良和何光華等村干部加班加點忙起來,公社那邊安排了幾個同志來村里協助開展活動,用實際行動來表現出上級領導對合作養殖項目的支持和重視。
村里大多數人都是積極踴躍報名參加的,也有少數人還在觀望和猶豫,生怕跟五十年代的公共食堂那樣重蹈覆轍。
對于這部分人的顧慮,何友良等村干部都沒功夫說那么多,該搞的宣傳活動都搞了,不相信組織,不愿意加入進來那就算了唄。
正如何榮生說的那樣“人多有人多的壞處,人少有人少的好處”,少點人參加,何友良他們的工作量能減少很多呢。
人性本惰,誰不想躺著有錢收,有飯吃呢?
誰樂意天天從早忙到晚,連喝口水的功夫都跟擠海綿里的水一樣啊?
對于這部分觀望的村民,何友良等人是暫時顧不上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務多如牛毛,還是臨時征集了村里的知青們以及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過來幫忙,分擔了不少事情,何友良他們才能這么順利地開展工作呢。
自從提出了合作養殖社的項目之后,秦玉英和何榮生開始各忙各的,一個忙著傳授養殖技術,另一個則是帶著人到周邊的省市去尋找優質的種苗。
種苗的優劣關系到了養殖業的發展,所以,何榮生通過了秦玉英的人脈,得到了農業研究所那邊的幫助,目標明確地到各個地方去將優質的種苗買回來。
明明是最寒冷的冬天,往年的何家村很少有人出來活動,現在卻隨處可見步調匆匆的村民們,他們不是在忙著種地,就是忙著整出合適的養殖場地,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饒是小如秦元祥的孩子們也有了新的任務,他們不只是每天要看書學習,還得幫著家里挖蚯蚓、打豬草等等,給家里人幫忙分擔。
秦元祥是做官了這些活的,從他來到何家村的那天起,幾乎每天都會跟在姐姐身后,這些活計都是做慣了的。
秦建業心疼早出晚歸的長女,主動攬下了除喂養野豬之外的所有活,一忙大半個月下來,他的腰圍小了一圈,整個人看著清瘦了不少,精氣神卻明顯好了很多。
秦元祥天天跟著秦建業山上山下的跑,看著沒瘦,但身量明顯拉高了很多。
原來,小家伙多了這么些活動量,胃口大開,吃得多了營養夠了,長得更快了。
相比于秦家的變化,何大山心里愁得不行,分家到現在這么長時間了,大兒子何榮全那邊過得是越來越差勁了。
他對老大兩口子的不滿還有,但更多的是擔心何榮全夫妻倆錯過了這次的發展機會。他勸了好幾次,何榮全拉不下臉去跟何榮生說和,劉大丫則是看衰這養殖合作社,認定了這次新項目和公共食堂那樣以失敗告終。
這夫妻倆不聽勸不說,沒少在外頭說類似的喪氣話,就是不看好養殖合作社的發展。村里人對這兩口子的底細了如指掌,尤其是細數他們倆跟何榮生分開過了之后,越發肯定這對夫妻是沒腦子!
何榮生今非昔比了!他不再是靠著在黑市倒買倒賣賺錢養家的小混混了,如今市場放開了,秦玉英賣出去的那三千多只雞就有何榮生的一半!
有人從何大山這里探出了些東西,單單是那批雞賺到的利潤,足夠何榮生在何家村買一塊地皮建新房子了!
更別說,何榮生在黑市混了那么些年,且不說他積攢下了多少珍貴的人脈,只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