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議道,他的話也是殿下多數官員的意思
帝王聞言點了點頭,隨機又看向了宰相楊館“楊大人,你的意思呢,我們此番做法是否妥當”
帝王話音一落,包括三師在內的諸多大臣皆把目光投向楊館,等待他的回答,宰相面色沉重,他思索片刻后長嘆一聲,看向帝王緩緩搖頭“陛下,恕臣直言,此舉不妥”
什么,眾臣聞言皆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他們不明白宰相為何要反駁這些政策方針,要知道大唐現在最缺的就是兵力
帝王臉上閃過一絲錯愕,他沒想到宰相楊館會否決擴充軍隊的計劃,他有些費解的看向后者詢問道“楊大人,不知此舉哪里不妥當呢”
楊館沉思片刻,并沒有直接回答帝王的問題,而是看著帝王反問道“陛下,十年前你平定了天寶之亂,為什么要頒布養民為先的政策方針呢”
帝王聞言遲疑了一下,隨機看著楊館開口道“我大唐連年征戰,百姓怨聲載道,軍隊所經之處,可謂是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安史之亂更是十年浩劫,朕當年優先施行養民為先的政策,是不忍心看到這些民間疾苦啊”帝王說罷長嘆一口氣,想到大唐這些年的境遇,他不禁感到悲憤萬千
再看臺下眾臣此刻也是滿臉凝重,宰相沉默,良久才看向帝王繼續道“陛下,我大唐連年征戰,國力損耗嚴重,地方官吏為了補充兵員,不惜強制征兵,為了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務,連年逾古稀的老人和10幾歲的孩子也被迫應征入伍,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整個存村戶連一口男丁都沒有,這導致我們糧食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再加上這些年賦稅沉重,更是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間早已是怨聲載道,陛下您想,百姓辛苦勞作一整年,不就希望個交完糧租賦稅后能靠著那點余糧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嗎,但奈何這么多年來的天災人禍早已讓他們民不聊生,現在好不容易遇上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百姓都把這一年的收成當做未來幾年的救命稻草,
若此時朝廷下令補充軍糧,征收軍隊,這無疑是會給百姓帶來極其嚴重的負擔,尤其是在農民看來,要他們的糧和取他們的性命沒有什么區別,到那時百姓就會覺得,以前收成不好的時候他們吃不飽肚子,可現在是豐收年,朝廷卻又大肆征收軍糧,他們還是得忍饑挨餓,這種做法往往比天災人禍更容易激發百姓的不滿,使百姓與朝廷的矛盾加劇
陛下,這是很危險的,民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個朝代,一旦失去了民心,那可就真的完了,所以老臣不贊同陛下的做法”
楊館語重心長的說到,百官在聽完這一席話之后沉默了,他們也明白了宰相的良苦用心,殿上的人誰不是身居高位的國家重臣,他們深知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的道理,正如宰相所言,一個朝代如果輸掉了戰爭,還尚有再次崛起的可能,可一個朝代如果失去了民心,那就真的為天道所不容了,大唐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浩劫動蕩,可無論是天寶之亂還是藩鎮割據都不足以讓唐朝窮途末路
但歷朝歷代,失去了民心的國家是萬萬不可能存在下去的,無不是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之中走向滅亡
帝王滿臉沉重,聽完楊館的一番話之后他陷入了長久的沉思之中,當下形式嚴峻,作為帝王他才是最為難的,就在這時,殿下響起了一位大臣的聲音
“可是現在的兵力已經不能滿足守備的需要了,大唐境內守衛空虛,兵力嚴重不足,就連邊疆的形式也是不容樂觀,太子前段時間來報,說邊疆已經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再這樣下去同樣也是很危險的”
大臣分析道,說話的乃是當朝太尉,朝廷中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他的話句句在理,引起了諸多大臣的共鳴,宰相之意重在民心,而太尉之意重在國防,二人各有各的道理但又相互對立,眾臣陷入了沉默之中,大殿立刻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