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你不死誰死。
他身邊的人全都是烏維留下的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右賢王安插進去的。
兒單于對自己的兵馬非常的在乎,倒是對自己的身邊人不多管。
若不是左骨都侯幫他清理了一批,估計各部的人手還要更多。
往單于身邊安插人手的又不止右賢王一個人,基本三大族都會往單于身邊安插人手。
送老婆,送仆人,有時候還送勇士,匈奴的一種習俗。
顯然,兒單于不懂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道理。
時間緩緩的流逝,快要到子時的時候,左大都尉走出了帳篷,看著單于帳的方向,靜靜地等待著。
與此同時,與他同樣心情忐忑的還有右賢王。
只不過左大都尉的心情是緊張,而右賢王的心情是興奮,他有些迫不及待。
他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就等著左大都尉那邊得手了。
他就連兵馬的問題都已經想到了。
他害怕兒單于死后兵馬會陷入恐慌,漢軍乘虛而入,所以他提議把兵馬全都聚集到一起,以做防御。
兒單于起初不同意,其他人也不同意,但是在他和他這一方的部落首領的退兵威脅下,勉強同意了下來。
他其實提議把兵馬聚集在一起,不光是有怕單于死后士兵恐慌的緣故,他更害怕的是左賢王部、左大將部這些部落。
若是他們游離在外,在他和漢軍大戰之時,這些部落袖手旁觀還好。
他怕的是這些部落和漢軍一起攻打他,以前也不是沒有過這種情況。
這十三萬大軍,他的勢力兵馬只有三萬,而兒單于勢力是八萬,中立勢力是兩萬。
他的想法是事發之后,掌控單于部兵馬,那他加上就有八萬,兒單于剩下三萬是左賢王部騎兵。
只要掌控了單于部,那一切都將不是問題。
至于外面的漢軍,右賢王不太重視,他本來挺忌憚的,但是后來經過左大都尉的訴說,他對這支漢軍沒有了忌憚,但依舊重視。
但是經過這幾日的探查之后,發現他們才三萬兵馬,右賢王的重視程度降到了最低點。
在他看來,三萬兵馬而已,其中九成都為降兵,就算你是衛青,都不可能有啥大威脅!
他現在一心只有單于位置,他等了幾十年,就等這一天了!
用一個詞形容右賢王的狀態非常貼切,利欲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