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吳公使離去之后,白貴收拾一番就走到講堂上課。
雖然他現在也算是功成名就,有一定的名聲,但是學歷還是不可拋棄的,肄業生和畢業生之間的區別還是蠻大的,反正預科也只剩下了一年多的時間。
文科課程也不多。
按照昆侖鏡道功的計算方法,學歷也能獲得一定的道功。
也算是求學之道。
今天是星期二,火曜日。
一部甲班。
一高是西式學校,亦是大學預科,所以講堂也是仿照西式大學,施行的是階梯式教室。
這節課是東瀛史。
“上古男子分發為二,左右結之,飾以貫珠,命為美珠羅。《神功紀》:后沐發為二,作男子裝云。今農家所種豇豆,箕細而長,兩分垂地,亦曰美羅珠,蓋像髻之名也……”
“《東瀛紀注》:古俗,年少兒十五六間束發于額,十七八間分為角子額發。《古世紀》稱為瓠花,后世名為鬢福……”
“男女不剃胎發,男至二十將頂發削去,惟留四余,挽一髻於前額,右傍簪小如意,如意亦分貴賤品級,此亦前發之類也,月剃額上發數寸,命曰:‘月代’……”
臺上帶著金絲眼鏡的教授手執教鞭,正在講授東瀛的禮俗志,講從古到今東瀛人的發飾、服裝變化。
白貴坐在第一排,中間。
這座位也是有講究的。
東瀛雖然西化,但等級地位森嚴,第一排這種上佳位置必定要空出來留給部長或者年紀前位,一般人如果擅坐,是會受到排擠和冷暴力的。
而他是副部長,也是二位,坐享其成。
“藤原,你來講一下為什么維新前后髯發的改變!”
東瀛史教授停頓一會,目光落在最中央的藤原三郎身上。
“回先生……”
藤原三郎起身,略微思考一會,就流暢回答道:“德川家康曾對加藤清正說:‘公有三可惡,一美髯。’可見在維新之前,公卿以下皆剃面不蓄須髯,蓋如僧俗……”
“近年來,我等學習西俗,以髯為貴,年三四十唇上頷下離離若竹……”
他回答的很順,句句都是提煉過的。
“不錯。”
“你坐下。”
東瀛史教授微微頷首,繼而又看向一旁的白貴,一位提問過,也就到了二位,“白君,我剛才說過,《漢書》中記載有黑齒國,此風久矣……,白君對此可否有過研究?”
他是知道白貴治春秋的,算是專研史書,不然不可能寫出大秦帝國這等大作。
現在詢問,又比先前提問藤原三郎難度又高了一層。
提問藤原三郎的,是他已經講過的內容,但提問白貴的,則是他還未講的內容。在稱呼上,也更尊重一些。
“白石先生,我最近恰好有一些研究所得。”
白貴點了點頭,放下課本,起身說道:“所謂的黑齒國,則是一種風俗。婦人剃眉、黑齒,則是意味著婦人已嫁……”
“在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中記載:‘今婦人削去眉,畫以墨,蓋古法也。’東漢人劉熙的《釋名》中說:‘黛,代也。滅去眉毛以代其處也。婦已嫁,則涅齒,使黑如漆。’……”
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文獻中記載:黑齒國的黑齒是一種風俗,涅齒代表這個女子已經嫁做人婦。
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有對東瀛一些小國的記載,這個黑齒國,就是在東瀛本州島上。
如《后漢書》記載:“自女王國東渡……雖皆倭種,而不屬女王。自女王國南四千余里至侏儒國,人長三四尺。自侏儒東南行船一年,至裸國、黑齒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文中,倭國和大和國的讀音是一樣的,只不過東瀛人也知道倭國不怎么好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