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大人可知道,這天底下的事,得做了才知道能不能成,如果人人都如虞
大人這般不思進取,哪里會還有什么神農氏的傳說?!?
“蕭大人說的這個話我可贊同,但我現在所說的也是就事論事,蕭大人可知道,為了能夠不讓謠言出現,歷朝歷代使出了多少的辦法,用盡了多少的手段,都不能實現?!?
“所以下官不認為蕭大人的辦法能行得通,這樣的靡費國庫之舉,還是少的為好?!?
這就很過分了,無論蕭何怎么說,虞義只要不松口就行了,畢竟有無數的先例在前面,從情理上來講大家都會偏向于虞義的。
“請問虞大人,我這法子在歷朝歷代可曾出現過,既然沒有出想過,那么怎么就不能行呢?”
其實歷朝歷代中,類似于新聞局的機構也是出現過的,就比如宋朝和明朝的驛報,就是將天下發生的大事,以報紙的行事傳播給天下的官員查看,讓下面的官員們知道朝廷做出的決議和政策的修改。
只是這兩個朝代,驛報做的不夠徹底,只是針對官員發行的驛報注定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天下的官員才有多少,發行給他們注定是收不回成本的。
而宋朝也就算了,明朝早就被自己人搞得叮當響了,你還真能指望他拿出錢來做驛報?
這一問算是問到虞義的心坎上了,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法子,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新法子是有一定成功的幾率的,但是你以為這樣就能讓虞義認輸嗎?
虞義冷笑一聲,看著蕭何直接問道:“如果每個人都像蕭大人這樣,想出一個法子,就要置辦一個部門,那么是不是都要國庫來承擔?。窟@是不是在靡費國庫的錢財???”
事情爭論到這里,結果已經很明顯了,接下里就看陛下的意思了,如果陛下愿意出錢,那么是可以執行蕭何的方法的,如果陛下不愿意出錢,那么這件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扶蘇微笑著說道:“兩位愛卿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朕覺得這世上的事情,還是要多一些嘗試才是好的,所以蕭愛卿的提議,準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