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宮廷。
文華殿內。
當捷報出現,一時之間,整個文華殿都安靜下來了。
沒有人會想到,信武侯昨天到的,今天就把蕃國打沒了。
數十個武官還在跟文官爭吵,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將蕃國打下。
武官認為,一鼓作氣,三天內能攻下蕃國。
而文官認為,守城之戰,極為難打,再者其余異族國也不蠢,若看到蕃國難打,自然會給予援助。
所以兩者爭的不可開交。
大致意思就是,一方認為需要打持久戰,后勤之事必須要做好,慢慢鏖戰。
一方認為,只需猛攻,借助士氣,一鼓作氣,沖爛蕃國。
可沒想到的是,卯時五刻。
傳來捷報。
蕃國投降了。
人們驚愕,這投降的也太快了吧?
打亂了所有人的作戰思路和節奏啊。
軍機情報送到許清宵手中,當下百官圍了過來,爭先恐后想要看一看信武侯怎么說的。
蕃國怎么突然投降。
信中,信武侯將戰爭過程一筆帶過,帶過兵打過仗,也的確不需要依靠這個來給自己添加功績。
信中內容,主要詳細寫了蕃國為何投降的原因。
其一,蕃國主力軍一直不顯,讓其他異族國賣命。
其二,大魏軍士氣高昂,不畏死戰,殺出氣勢。
其三,蕃國國君想以異族國資源來換取議和。
這是信武侯主要提到的三件事情,需要許清宵好好判斷了。
將軍機情報交給安國公等人,許清宵閉上眼睛。
蕃國投降的太快了。
的的確確,打亂了自己的計劃啊。
因為眼下,大魏要面臨一個選擇。
受降。
還是不受降。
這個選擇,影響很大。
本來按照許清宵的意思,蕃國死戰到底,但大魏三十萬軍隊,再付出鮮血的代價,自然而然要殺雞儆猴。
以殺止殺。
可現在,蕃國投降,一時之間反倒是讓自己猶豫起來了。
正常來說,敵國投降是一件好事,接納投降,再懲罰一些東西,索要一些好處,差不多就行了。
可眼下的性質不一樣,大魏面臨的不是一個蕃國,而是一百多個國家。
若接受投降,會導致這些國家下意識認為,打輸了可以投降。
這樣的話,即便是贏了又能如何?還是沒有給這些異族一個慘痛的教訓啊。
下次如果遇到機會,人家照樣出來蹦跶,好了傷疤忘了疼。
許清宵想要做的,是讓這條傷疤好不了。
可若是不接受投降,有兩個點極其麻煩,其一,大魏文宮想來會大做文章,不受降不是一件好事,屬于單純的屠戮,其二,引起其他異族國拼死抵抗,反正投降你也要殺我們,那索性就殺到底。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處,好處就是,大魏之威望,將抵達巔峰,民意將會無窮無盡,大魏子民將會有空前絕后的自信。
有利于北伐,有利于國家發展。
只是這樣會影響全面戰局。
許清宵深吸一口氣,他在沉思。
而此時,安國公和六部等人皆然發現許清宵的神色并沒有那種喜悅,而是顯得沉思。
身為大魏權臣,豈能不知許清宵沉思什么。
不過眾人沒有走來,而是由陳正儒開口道。
“蕃國投降,我等是受還是不受?”
陳正儒出聲,問出了這個眾人可能都不想回答的問題。
投降肯定是好事啊,但問題是這不是開疆擴土的戰爭,而是內戰,這種投降的意義不大。
“戰死兩萬人,何來受降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