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完成釋能玻璃的研究后,韓元立刻將研究的注意力全都從能源石轉移到釋能玻璃中的釋能材料上來了。
不是說能源石不重要,而是這種釋能材料,對于現階段的他來說更重要。
這種能吸收絕大部分輻射能量的材料,用途實在太多了。
像之前說過的用于戰斗機、宇宙戰艦的電磁輻射,雷達隱身之類的能力對于這種釋能材料來說僅僅是它的次生價值。
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價值,是對于各種輻射,能源的利用。
有了這種材料,韓元能將dt可控核聚變反應堆重新進行設計,現有的磁流體發電機組、順磁自旋發電設備完全都可以拋棄掉。
在這種能吸收絕大部分輻射能量的材料面前,前兩種發電機組的轉換效率實在太低了。
更關鍵的是,之前浪費掉的大部分中子輻射,都可以被利用起來。
要知道對于一臺可控核聚變裝置來說,它最大,最多的能量輸出,其實都是由超高溫中子輻射帶出來的,占比超過了百分之七十。
盡管他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比如摻入磁流體等材料引導中子輻射的高溫對中子輻射做到了一部分的利用,但實際上這僅僅是最下下策的次生辦法而已。
實際上他并沒有做到控制中子輻射,讓其參與發電,他控制的只不過是摻入超高溫中子輻射中的磁流體材料,以及一些其他的帶點粒子而已。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中子不帶電,不受磁場約束。
我們知道磁場可以控制電荷的運動,不管是帶正電的原子核還是帶負電的電子在磁場的約束下都會變得規規矩矩的。
但除了這些電子以及原子核外,核聚變還會釋放中子,以dt可控核聚變中的氘氚融合產生氦原子和個中子為例,這些中子不帶電,不受磁場約束。
可偏偏,這些釋放出來的中子攜帶的能量超過了氘氚原子核聚變釋放能量總量的百分之七十。
無法對中子攜帶的能量進行收集和處理的話,意味著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有大部分全都浪費掉了。
這樣一來,哪怕可控核聚變的能量釋放率非常高,僅僅一升海水中的氘材料就可以產生三百升汽油才能產生的能量,但人類對其釋放能量的使用率遠沒有高。
首先是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能量在無法利用的中子輻射上,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會因為冷卻,轉移,泄露等各種原因使用率也達不到百分之百。
如果說一升海水中的氘材料可以產生三百升汽油才能產生的能量的話,那目前的dt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對能量的利用效率,還不到三十升,也就是不到十分之一。
而且甚至可能更低。
這組數據是韓元以他自己建造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計算出來的。
磁流體發電機組+順磁自旋發電設備的組合,對聚變釋放的能量利用的效率也就能達到百分之十,更別提老套的蒸汽熱機了。
所以別看可控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多,但實際上的大部分的能量全都被浪費了。
而現在,在有了從釋能玻璃中取出來的釋能材料,核聚變反應堆釋放出來的中子能量也能被吸收利用的話,那人類文明可以說是真的不缺能量了。
按照目前這種釋能材料對于各種輻射能量的吸收能力,如果能將其轉變成電能的話,對聚變釋放的能量利用的效率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別看占比并不是很夸張,僅一半多一點,但實際上,這個數字產生的效應能讓任何一個人麻木。
簡單的來說,如果你原先一個月交六百塊錢電費的話,現在只需要交一百塊了。
剩下的五百塊,足夠你買幾十斤排骨了。
當然,資本會不會按照發電量比同步下降電價就不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