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實驗,韓元很快就掌握了細胞端粒修改劑中的rna的基礎結構。
這是一種堿基種類相當多,排序結構相當復雜的核糖核酸,含有鳥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5胞嘧啶甲基、5羥甲基胞嘧啶等總計十二種堿基的鏈式分子團。
比如目前各國發現的八種還多出來四種,其結構之復雜,前所未有。
確定這種rna的基礎結構后,韓元根據它的用途將其命名為‘端粒核糖核酸’,簡稱‘d’。
他對生物基因的研究并不多,腦海中的一些生物知識都來源系統的傳遞,不過一些基礎東西還是知道的。
讓細胞端粒修改劑讓細胞端粒重新生長的秘密大概就在這些堿基結構上了,這種d和普通rna相比,它含有dna特有的胸腺嘧啶堿基,應該是它比較特殊的地方,只不過要想觀察到這種新購出來的大分子核糖蛋白到底是如何讓細胞端粒生長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華國就卡在這一步上,觀察rna的方式華國并不是沒有,比如通過鹽酸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讓染色劑進入細胞,附著在指定的結構上。
就像甲基綠溶液能使dna呈現綠色,而吡羅紅溶液能使rna呈現紅色一樣。
但基本上要觀察dna、rna這種納米級的內部結構,使用的方法都會殺死細胞,而只有正常生存的細胞才會具有分裂的能力。
所以熒光染色之類的觀察方法對于全新生成的大分子核糖蛋白的作用方式直接就被堵死了。
不過對于韓元來說,這倒不是很難。
在分析出大分子核糖蛋白的主要成分后,他通過特定的元素在合成大分子核糖蛋白所需的材料上直接進行標記,然后通過生物結構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
這些附著了特定元素的材料,在顯微鏡的作用下可以清晰的看出來,也可以看出d是怎么樣一步步的將材料組合的。
通過對這些復制出來的端粒修改核糖核酸實驗觀察,韓元發現了這種核糖核酸的作用方式。
在進入細胞后,它能讓細胞內核中的rna在合成物質的時候改變rna中的堿基模板結構。
相當于原本是aa
dd式的結構,現在變成了a
&ndd式,有插入,也有刪除。
“通過對原有的rna信息編譯,改寫原本目標的結構然后合成能促使端粒細胞生長的核糖蛋白么?”
生物實驗室中,韓元通過特定的顯微鏡觀察著融合了d的微生物的活動。
發現這種d就像是一個中裝站一樣,存在于細胞液中,它截取了一部分微生物的rna,然后改寫這部分rna的堿基,然后傳出去的交給原本的
na進行復制生成核糖蛋白,進入運輸到細胞端粒上。
確定了這種d的運作機理后,剩下的就是實驗和觀察了。
韓元找來了大量的生物,從微生物細菌,到小白鼠小白兔,再到猴子猩猩…
各種各樣實驗用的生物聚集在基地中,而后被統一注射d活體溶液。
從華國那邊得知,所有的生物在注射了這種d后活不過四十八小時的時間,這是可以確定的事情。
只不過為什么活不過兩天,目前還不得而知。
韓元要做的,就是找出這個原因,確定后才能在剩下的細胞端粒修改劑中找到彌補這個缺陷的物質。
畢竟細胞端粒修改劑中的新物質種類不少,這些新物質他已經在著手大量復制和實驗了。
通過各種手段和設備來確定這些東西的用途和結構,然后再配合注射d活體死亡的原因,理論上來說是能找到哪種新物質在起彌補作用的。
剖析一種全新的藥物,用這種手段雖然復雜點,流程長一些,但可以精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