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要舉辦,民間更是熱鬧。
從鄉村到城鎮,節日一到,無不參加社稷,簡直就是全民娛樂,規模很大。
祭祀儀式,祭祀歌舞,祭祀食物,廟會花燈,詩社,郊游,田獵,內容豐富而又具有儀式感。
豈止是夏社祭,還有春祭,秋祭,冬祭。
還有中元大祭,端午大祭。
除了祭日,還有節日。
比如著名的上元節。上元節有多熱鬧,多隆重,看看記載就知道了。
日本另一個著名的盂蘭節,其實也來源于古代中國的中元大祭,祭祀對象相似,活動相似,連日子都是同一天。
翻翻古詩詞,有多少詩詞是在這些熱鬧非凡的節日寫下來的。
那可是曾經伴隨了中國人千百年的,傳承古老,影響深遠的文化特征。
還記得魯迅先生的《社戲》嗎?
看看《社戲》中的儀式文化,娛樂文化,參與程度,已經不可小視。
哪點比日本的夏日祭差?
那僅僅是一百年前,而且還只是個鄉民自發舉辦的村莊級別的社祭而已。
就很講究了。
當年的祠堂,神廟,就是祭祀文化的中心舞臺。
可是如今,基本上都丟失,或者被毀掉。
現在雖然恢復了幾個傳統節日,然而毫無儀式感和厚重感,僅僅只是放假而已(很多單位還加班不放假)。
這種毫無儀式感的節日,對人心能有多大觸動?能有多少文化表現力量可言。
至于文化審美功能,就更是“要求太高”。
僅僅是恢復了節日名稱罷了。
這就是為何,很多人要參加夏日祭,要羨慕日本文化。這就是為何,很多人活的沒有儀式感,活的很糙。
哪怕有錢人,也有種“粗糙”的感覺。
就是春節,也覺得渾然無味,粗糙,單調,土氣。
靈魂全沒了,都被丟了。
官方的冷漠,足以說明問題。
就像是漢服一樣。漢服運動這么多年,逐漸成為流行元素,已經成了氣候。
可官方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支持態度,大有冷眼旁觀之意。
漢服運動純粹就是民間力量的推動。能發展到這一步,也純屬不易。
若是有一天,華夏傳統文明真正得以復興,還有幾人會眼紅日本的那些東西?
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還會那么賤。
可是,我對傳統文明的復興前景,很是悲觀。
不是我們不想,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有人不喜歡。(此處不要評論)
至于為何有人不喜歡,就不要探討了。(此處不要評論)
ps:正文大概晚上八點半,盟主加更大章節。昨晚半夜沒睡的更文。蟹蟹!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