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平對此倒不在意,慢慢來總比炸膛強。
于是很是安慰了那什長幾句,并讓他不用心急,多熟悉幾遍。李平只是想看看這鳥銃的威力到底如何,正常裝彈需要多長時間。
經過了連續十幾次的射擊之后,那名什長倒是越打越熟,也越打越有信心,而且后面更是沒有發生過脫靶。
但李平對鳥銃的使用卻有些五味雜陳起來,不知是該愛還是該恨。
主要是鳥銃的發射過程太復雜了。
1、清洗;
2、倒藥;
3、裝藥;
4、壓火;
5、裝彈;
6、裝門藥;
7、裝火繩;
8、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
9、瞄準扣動扳機發射。
這些步驟看似不算多,但如果要按照作戰和確保每一個步驟都百分百完整不錯誤的話,就必須再分解的更多一些,而且至少得有十幾步。
這么繁多的動作,訓練起來都暈的慌,作戰的話幾乎就可以想像會混亂成什么樣子了,出錯幾乎在所難免。
難怪歷史上很多著名的鐵軍不得不在作戰時通過每錯一步就砍手、削耳甚至砍頭來強迫鳥銃手拼命提高操作的準確率,確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不過這樣的方法,李平雖能明白,但卻不打算采用,倒不是因為野蠻,而是就這樣隨便毀掉一個軍人的行為實在是把雙刃劍!
人難免都有迷糊的時候,極端苛刻的法子是能帶出強軍,但也容易讓部隊完全失去感情,最后成為一群機器。在一個政權穩固的國家,這也許是練軍的好法子,但決不適合需要抓軍心的亂世。
戰陣之時,越簡單的往往越是最好的,問題的關鍵還得是減少繁瑣的步驟和強化日常訓練。
不過,也不是沒有驚喜。
通過十幾次的射擊,李平大致判斷出鳥銃的有效殺傷射程竟然可以達到一百米左右。
這樣的射程實際上超過了很多雜牌弓箭手的射箭距離,而精銳弓箭手和強弓又對哪怕是強軍來說都是不多的,但鳥銃部隊卻是可以短期內完成批量生產的。
更驚奇的是,那什長居然還補充說,如果選用雜質更少和面更細的火藥,射程應會更遠。這批火藥,反正他個人覺得比較一般。
李平大驚,真要能再增加二三十米的射程,這鳥銃可就比弓箭優越太多了,而且是完全吊打弓箭。估計這貨就是在早期工匠管理嚴的時候確立的大行于世的地位。
看來明朝初年,明軍在草原上憑借火器把蒙元余部打得東躲西藏并不是史書的夸張,大量的這東西在平坦的大地上進行齊射真沒騎兵什么事兒了。也難怪都說,火器是騎兵的終結者。
至于火藥再提純的事兒就交給宋寶來了。
不過李平很快又想到了一問題,這么多的裝彈步驟意味著長時間的火力準備,要想維持火力持續性,三段擊恐怕不行吧?
果然,那什長說他們以前訓練時要求的都是五段擊或六段擊,但卻從來沒用過。
他唯一實戰中開過的一次火就是一大幫人亂哄哄的向對面遠遠的打了一輪,那些賊兵只被打倒了幾個就被嚇跑了,他們自己人反被炸膛的鳥銃傷了十幾個。
今天他們用的鳥銃,雖然中間換了好幾支,但每支也都發射了二、三發鉛彈,有幾次還故意多裝了些火藥,但都沒有發生危險苗頭甚至炸膛的跡象,看來質量確實是比較好。
知道了鳥銃的性能,李平也順嘴問了問官軍是怎么來對鳥銃兵的作戰來進行指揮的。得到的答案與他上次從趙進那里學習到的明軍火器指揮手段基本沒有什么大的差別。
作戰時先到各軍的前面去擺好隊伍肯定是第一步。
當敵軍進入射程時,聽到吹喇叭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