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李平、宋寶來、段強、胡忠山和馬永也終于可以再聚首了。
為了能讓大家趁著白天的最后一點時光處理大量繁雜且混亂的事務,李平直到天黑了一會兒才把大家召集到一起。
而且這回他們坐在了室內,坐在了李平主院內的寬大堂屋中。條件改善所帶來的福利非常明顯,更讓人舒服。
借著明亮的燭光,幾個人把這兩天的進度都和李平匯報了一下。部隊還好,基本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一切總體都比較順利,但保障營那邊卻有著不少的問題。
一部分人暫時不動是肯定的了,畢竟種下的莊稼沒有成熟是收不了的,部分工序比較復雜的生產也不能說停就停,而且雜七雜八的東西之多也讓所有人都頗感意外,更不是幾天內就可以全倒騰完的。
宋寶來在幾個月時間內攢下了令人頭皮發麻的一大堆破爛。
最沒想到的,竟然是有一部分人很堅定的不想走,而且還達數十人之多,他們基本都是原襄陽城里或城郊的居民。
憑借特有的狡黠與生活經驗,他們大概斷定李平可能不會再回到襄陽城近邊了。而離開城市周邊卻是他們根本就沒想過的事,他們也更不想隨著李平四處流動而離開這座千年雄城,離開他們世世代代的家。
對這一突發情況,李平也是十分無語。
這幫人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才安穩幾天就生出了別樣心思。
也不想想,沒了李平的羽翼,襄陽城對他們而言不過是地獄而已。這個時候還在想家,還有要挾他的心思,真是想多了。
可能也是這段時間李平對他們太好了,讓他們忘記了人間的險惡。
如果不采取高壓的手段,李平很擔心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畢竟更多的人可能是在觀望,而李平卻經不起大量的人口損失。
為此,李平嚴令對這幫不想走的人采取強制措施,并要求宋寶來以后要對這類事情早做準備,不能心慈手軟。
尤其是重要的核心生產部門,以后在選人和用人時必須要嚴格把關,必須明確進了就沒有選擇權,要始終跟著全營走。
說完這些雜事,李平很快就拋出了他全新的編制計劃,也是他醞釀了好幾天的計劃。
這次調整,哨將統一改稱連,隊將統一改稱排,什將統一改稱班,伍則被取消。
改名是為了更形象的表明未來一段時間的基本戰斗設置,即一組“排”面、排面相“連”和最基本的等級序列為“班”。
當然這些都是公開的說法。
改名一部分的原因是為了已被烙印20多年的李平用著習慣,因為他總覺得什、隊、哨叫著拗口,但更深層次的考慮現在卻不是跟大家拋開的時候,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簡單的說,他想要解決掌控部隊這個核心性的問題。這是他自己的力量,他必須緊緊抓住,而舊有的體制是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
逐漸了解到的左良玉對屬下各部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讓李平發現了機會,而編制上基本是五花八門的流寇出身部隊已成襄陽官軍的最大群體更給了李平充分的膽量。
他覺得自己也搞出些花花名堂可能并不會算什么大事,也不一定算是另類,何況他現在還遠離大家到了這么個僻靜所在。
這個偏僻山莊最終促使李平下定了決心。
這次調整,李平計劃設立營部,高度類似于后世的東方軍隊指揮機關。
本著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最好的原則,李平堅持最簡單的拿來主義,而不會去費勁心力的憑空推新出一套沒經過檢驗的新體系,僅僅為了靠攏這個時代,或者是讓愛懷古的人們心理舒服。
他甚至連名字都懶得改,只因他早已熟悉得覺得其他叫法都是另類。
營部將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三個部門,